從不敢碰到放心做 縣裡來了手術機器人
醫生正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完成手術。修水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日,一台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在江西省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大展身手,輔助兩位醫生連續完成兩台高難度手術。與此同時,全國首個縣域機器人診療培訓示范中心也在修水揭牌,為手術機器人在縣級醫院普及鋪平了道路,在提升縣域醫療水平的同時,也有望滿足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醫療需求,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機器人輔助手術:視野更好,定位更准
4月23日上午,江西省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的兩台手術,在該縣醫療衛生史乃至江西省醫療衛生史上或許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兩台手術主刀者,一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王保軍,另一位是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共先教授。
除了兩位醫術精湛的頂級專家外,還有一位輔助主刀者——該院引進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
當天手術的第一位患者,因發現右腎上腺腫物入院。
該患者的腎上腺腫物直徑4厘米多,腫物較大,血流非常豐富,且非常靠近下腔靜脈,術中出血風險大。此外,患者的肝臟非常大,對手術操作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在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王保軍通過控制系統,通過清晰的3D手術視野,王保軍很快就精准定位到了腫瘤,然后利用靈活的腕式可靠的能量精確分離及止血,僅用20余分鐘便將腫瘤完整切除,過程順利且出血極少。
而在以往,像這種需要在大血管周圍或重要臟器部位進行精細操作的手術,風險極高,患者往往選擇去市裡的大醫院做。
醫生正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完成手術。修水縣委宣傳部供圖
第二位患者是一名78歲男性,術前基礎情況復雜,合並有孤立腎、心衰、腎衰、貧血,且既往有腹股溝疝修補術及膀胱切開取石術病史,需要進行膀胱癌根治術。
手術中,王共先先用兩種不同的的方式清掃了患者雙側盆腔淋巴結。術前以為的孤立腎,通過機器人精細的解剖,和清晰的視野,游離出了右側未發育完全的腎臟及輸尿管,也為病人的預后提供了多一份保障。
最后,這台基礎情況如此復雜,難度如此之高的手術,僅用了3個多小時就完成了。
機器人輔助手術,一石兩鳥
當天的兩台手術,還通過網絡直播到了修水縣36個鄉鎮衛生院和部分自然村。
“非常震撼,非常不容易,顛覆了我們的診療觀念。”手術直播觀看者之一鄧丘林說。
鄧丘林是修水縣渣津鎮中心衛生院醫務科主任,從醫近20年。
在鄧丘林看來,有了機器人的輔助,手術變得更精細化,更重要的是對病人的損失非常小,術后康復也會縮短。
“對於我們基層鄉鎮衛生院來說,能夠通過縣醫院這個平台,學習到這種先進的醫療技術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我們修水雖然是山區縣,但醫療水平一直在提升,從傳統的開腹手術,到后面的腔鏡手術,再到現在的機器人手術,這些手術方式的改變,對病人身體的損傷越來越小,術后的恢復期也越來越快。”鄧丘林說。
江西修水,位於贛、湘、鄂三省九縣交界處,4504平方公裡,轄36個鄉鎮、擁有87萬人口,交通不便,當地老百姓如果得了重病,外出就醫十分不方便,“大病不出縣”在這裡具有更加緊迫的現實意義。此次手術機器人的引進,為當地群眾就醫提供了更多的優質選擇。
鄧丘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同樣一台機器人手術,如果放在南昌或者一線城市,可能需要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費用。但是放在修水做,費用就大大降低了,再加上醫保還能報銷一部分,個人需要承擔的費用就不多了。
手術機器人的應用,使得在狹小的空間或重要的解剖部位進行高風險、精細的手術操作更加容易,提高了手術的效率和便捷性,也減輕醫護人員的壓力和疲勞,降低了人為誤差。
可以說,對醫生,手術機器人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好幫手”﹔對患者,手術機器人則是降低手術風險的“守護神”。
“引進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后,一些手術以前不敢做,現在可以放開做,以前治不好的病,現在也可以治。”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徐白生說。
推動手術機器人在基層醫療領域普及
引進手術機器人只是第一步,怎樣普及手術機器人的使用,讓更多的外科醫生掌握使用技巧迫在眉睫。
兩台手術成功進行的當天,在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首個縣域機器人診療培訓示范中心揭牌成立。
徐白生介紹,該中心旨在為全國各地的縣級醫院提供手術機器人的理論培訓、臨床觀摩等服務,提高基層醫生對手術機器人的認知和技能,推動手術機器人在基層醫療領域的普及和應用。
手術機器人在縣級醫院的應用意義重大,不僅提升了縣域醫療水平,滿足了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醫療需求,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同時,也推動了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緩解大城市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開展新技術要進行前期充足的培訓,需要很長的時間周期,我們將通過和國內一流的醫院建立聯盟機制,改革手術室、麻醉科的管理方式,建立專門的手術機器人技術人才團隊,選送人員進修學習,確保手術機器人啟用順利,讓縣城群眾也能享受到一流醫療服務。”徐白生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