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古而來 向新而生 撫州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觀察

2023年05月15日08:0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撫州的翠谷綠野間,一座座古朴的村落掩映在煙雨江南裡。青磚黛瓦馬頭牆、石階深巷大宅院,這些具有明顯贛派建筑特征的老宅子,曾是我們祖輩們的生活之地,如今依然是我們鄉愁的棲息之所。她們從古而來,沉澱著歷史的厚重﹔向新而生,感應著時代的脈搏。走進這些歷經千百年的老村子,你會發現,她們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重新演繹著屬於她們的繁華與生機。

今年3月,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公布。江西共有70個村落上榜,其中,撫州有39個。目前,撫州擁有中國傳統村落135個,佔全省總數的近三分之一,居全省設區市首位。三年前,撫州市入選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成為全國首批10個示范市之一。近年來,撫州以金溪縣為核心、樂安縣為片區中心,重點打造16個核心村落,集中推進52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示范工作。

如今,這些傳統村落保護現狀如何?活化利用如何?當地破解發展困境作了哪些積極探索?連日來,本報記者奔赴撫州多地採訪調研,一探究竟。

鄉愁的詩意棲居

村口的古井、鏤空的窗櫺、斑駁的青磚……這都是繾綣鄉愁的詩意棲居。

出樂安縣城,往西南方向驅車30多公裡,但見古木搖翠、百鳥和鳴,在贛江支流烏江的懷抱中,一座始建於五代南唐、興盛於明清的古村——流坑村,便到了。有著“千古第一村”美名的流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這裡匯聚著各類明清古建筑及遺址260余處。

明代中葉,在當地族人的規劃、營造下,流坑形成了七橫一豎八條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而居。如今,為了保護好他們的家園,流坑村因地制宜實行“巷長制”,由黨員擔任“巷長”,帶領群眾對村內古建筑進行巡查保護。

董家旺是中巷的“巷長”。他經常帶著幾名村民行走在狹窄的巷子裡,看看老房子有沒有漏雨,查查消防設施有沒有損壞。“這些老房子都是寶貝啊,哪一棟都不能燒!”流坑村黨支部書記董朝真說。

如今,撫州在全市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黎川、南城、宜黃、崇仁等地紛紛組織村內黨員,成立黨員志願服務隊,開展傳統村落知識宣傳、村內安全巡查、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

對於古村的保護,距離流坑村不足20公裡的湖坪鄉大湖坪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做法。大湖坪村成立了以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為主的“三老”理事會。“這些人德高望重,熟悉村情民意,村民信得過、聽得進。”理事會成員王金龍說,在修繕“瑞庭先生祠”時,因涉及產權問題,戶主間產生較大矛盾,維修工作曾一度擱置,在“三老”理事會黨員的調解下,矛盾順利化解。大家還積極捐款,共同出資完成了修繕。

“我們理事會黨員推行‘黨員包戶制’,每名黨員分片挂點聯系群眾,上戶宣傳古村落保護意識,開展消防安全隱患排查等工作。”王金龍介紹。同時,該村的“三老”理事會黨支部還與湖坪鄉青年人才黨支部聯合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既充實了保護隊伍,又鍛煉了基層青年人才。

金溪被譽為“一座沒有圍牆的古村落博物館”,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我們村所有黨員、村干部挂點認領1至2棟老房子,負責日常巡查維護。另外,文保員也是我們保護古村的重要力量。”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村委會主任余孟輝告訴記者,2016年以前,這些文保員都是義務文保員,由共產黨員上崗履責。2016年以后,金溪縣政府通過縣文物研究保護中心,每年給予文保員一定的補助。

在日常巡查中及時發現問題,只是傳統村落保護的一個方面,而對古屋的修繕則是另一方面,這需要大量掌握傳統修復技術的工匠。撫州市住建局副局長蔡志勇告訴記者,撫州市組建了40余支傳統建筑隊伍,並要求傳統建筑工匠持証上崗。

4月21日,在竹橋古村的東北角,完整的瓦片和全新的木板整齊地靠牆堆著,工匠們正對古屋進行修繕。

熊長軍是這支維修隊的隊長,今年70歲,隊伍有20多人,他指了指眼前的房子和工匠,一臉自豪地說:“我們在村子裡修了30多棟,在全縣修了近100棟,是維修古屋最多的隊伍之一。古建筑的修繕不同於一般建筑物,既要修舊如舊還原風貌,也要防止建設性破壞。”熊長軍將記者帶到一處修繕完好的古宅前,興奮地講述修繕過程。當談到隊伍的年齡結構時,熊長軍的神情頗有些黯然。“如今隊伍裡的主力基本都50多歲,年齡最大的甚至已經80歲了,40多歲的工匠都屬於‘年輕人’了。”熊長軍告訴記者,古建筑修繕工人的斷層早年已經顯現,如今則愈發明顯。

撫州市加強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分類指導,對建筑年代、建筑風貌和建筑質量等因素進行綜合判定,探索出“保存、保護、整飭、更新”四種傳統村落保護模式,堅持原工藝、原形制修繕,贛派民居的特色得以彰顯。資金是古村落保護和修復不可或缺的條件。撫州市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1.5億元,整合省市縣資金11.36億元,吸引和撬動社會投資17.4億元,對全市52個傳統村落實施保護提升工程。

“這些年,我們在推進‘拯救老屋行動’,由文物保護基金會出資50%,縣級財政配套30%,房屋產權人自籌資金20%。”金溪縣住建局古村古建及名城申報辦負責人何文華介紹。撫州通過財政資金給予一定比例的獎補,撬動村民主動修復傳統建筑,既讓村民深度參與修繕全過程,又喚醒其對老屋的責任感和感情,達到使村民主動保護古建筑的目的。

“不能拆,一棟都不能再拆了。”這是2002年在外務工的葉根明回到家鄉南豐縣三溪鄉石郵村后,和鄉親們說的第一句話,這讓石郵村的40棟明清古建筑得以保留。在葉根明的推動下,石郵村的村民們自籌資金,對村裡的吳蓮府、吳良臣公祠等兩座重要古建筑進行了修繕。成為該村黨支部書記后,葉根明更是全心投入古村保護。但葉根明也坦言,資金不足是制約傳統村落保護的一個重要因素。借著秀美鄉村建設的東風和村民自籌資金,石郵村也僅僅修繕了6棟古建筑,依然有不少古建筑亟待修繕。

古村的別樣新生

金溪縣陸坊鄉陸坊村,陸九淵的故裡,距離金溪縣城不到15公裡。進村便可見恢宏大氣的“大儒家廟”,這裡曾經是陸氏宗祠,象山先生於嘉靖九年被御賜為“百世大儒”,故改為“大儒家廟”。我們可以在這裡了解到陸九淵的生平事跡、家風祖訓、哲學思想。如今,“大儒家廟”又多了許多身份——“江西省家風家教示范基地”“中共金溪縣委黨校黨性教育基地”“金溪縣老年大學陸坊分校”……

負責陸坊村運營的金溪縣熊二文化傳媒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會民表示,“如果不利用,老屋只是老屋,沒有靈氣。”“大儒家廟”的多重身份,便是對古建筑合理利用的一個例証。熊會民還把村裡其他的古建筑,變成了傳統手工桃酥作坊、超市等。

傳統村落房屋產權歸屬問題,是活化利用的前提。金溪縣對此也進行了積極探索。何文華告訴記者,“我們通過征收方式獲得古建筑的所有權,如滸灣古鎮的古建筑通過征收,國有產權轉移到縣城投和旅投公司。同時,我們創新托管方式破解確權難問題。”根據現行法律法規,房屋使用權租賃最長期限隻有20年,為破解這一難題,創新使用權流轉方式,金溪縣成立鄉、村兩級公司,由古建房屋產權人將使用權托管給村委會,托管期限70年,再由公司向村委會進行使用權流轉。截至目前,金溪縣已完成古建筑托管1800余棟。

在解決了老房子產權歸屬問題的基礎上,撫州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古屋貸”“古村落金融貸”等做法,創造性地開展了古建筑所有權、經營權的“兩權”抵押貸款,通過“古屋貸”貸款融資29.42億元。

至此,古村古建生態產品“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轉化通道被打通了。相較於那些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的古村,更多的古村並沒有這樣的“國字號”招牌,也更難獲得政府對古村保護的資金注入。這種轉化通道的打通,則普惠於所有的傳統村落。

距離陸坊村20公裡遠的褐源村,是一個普通的傳統村落。民營企業家黃勇最早通過“古村落金融貸”將古建筑經營權作為資產向銀行抵押,獲得了500萬元貸款。同時,黃勇獲得了褐源村的托管,也是全國首例整村托管交易案例。

“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是一個很難的課題。”類似的話語,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聽到多次。但同時,記者也了解到,在撫州,始終活躍著一批對傳統村落充滿情懷並付諸行動的人。

陸坊鄉的另一個古村——旸灣村,古屋、稻田、遠山……幾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如今,由於青田書院的聲名鵲起,該村成為周邊市民的一個網紅打卡地。青田書院院長洪志文自籌資金對家裡的祖宅進行修繕,並在后山建起了涼亭,在屋后辟出了一方菜地。每逢周末,家長帶著孩子們來這裡體驗耕讀之樂趣,感受象山文化之精妙,還可以自己動手學習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藝。“青田書院創辦的初衷就是依托古村、老宅,弘揚傳統文化。”青田書院主理人黃穎告訴記者,書院日常免費向游客開放,提供閱讀空間和書籍,展示金溪雕版印刷的歷史。同時,書院也帶動了村民參與書院的后勤服務,並共建餐飲、民宿等。

淳朴的鄉村生活和傳統文化之美,正喚醒和滋潤著一方土地。

南豐縣三溪鄉石郵村是一個以儺舞而蜚聲中外的村子,石郵儺舞古朴原始、粗獷豪放。“在新房子和老屋裡面跳儺舞感覺是不一樣的,對儺班的老人來說,在老房子裡跳儺舞才有靈魂。”石郵村黨支部書記葉根明同時也是村裡儺班的“大伯”,他告訴記者,村裡將修繕好的明清古建筑改造成儺面具文化館、儺學堂,讓年輕一代了解儺文化,增強歸屬感和認同感,讓儺文化和古屋成為連接一代又一代人的紐帶。

樂安縣不少古村落都有紅軍生活和戰斗過的痕跡。1933年,紅一方面軍在湖坪、善和等地進行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整編,即“大湖坪整編”。大湖坪村的“國寶公祠”便是其舊址之一。為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大湖坪村將“國寶公祠”用作樂安縣紅軍標語博物館,這是全省首家以紅軍標語為主題的博物館,標語類別有文字、漫畫、字畫組合、歌謠等,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紅軍革命事跡。同時,“國寶公祠”還是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近年來,撫州將紅色古村打造成集黨史學習教育、紅色基因傳承、生態文明展示、愛國主義教育等於一體的研學旅游勝地。金溪縣后龔村、廣昌縣驛前村等地整合革命遺址和紅色文化資源,成功打造紅色教育品牌。撫州市有8個紅色名村入選中組部紅色美麗村庄。

絢爛的人間煙火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走進南豐縣洽灣鎮洽灣村,春風拂柳,細雨綿綿。漫步古巷深處,懸挂著黑底金字木制招牌的店鋪映入眼帘,游客流連於店鋪之間。“這兒2019年修繕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游玩,帶動了農家樂和特產商鋪的發展,讓村民們增加了不少收入。”洽灣村村民胡才旺說,他也是受益者之一。

在古村內,胡才旺開了一家胡記米糖鋪,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憑著銷售麻片糖等特產,每年增加了3萬元左右的收入。“農忙時在家種地,冬天農閑時就來這裡開店,一年到頭都有收入。”

洽灣村的“漯溪文社”內,一位身著紅衣的儺班舞者一手執長杖、一手托儺面具,端坐其中,三位畫家立於其身前,輕蘸顏料,點於紙上,用油畫定格這悠久的傳承。來自湖南的畫家康建中說,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村裡寫生了。

古村修繕好后,大量畫家涌入,當地也成立了洽灣書畫院。康建中表示,這個小小的鄉村書畫院已經成為當地連接世界的重要紐帶。

山如黛,柳如絲,暮春流坑人如織。石階上、牌樓前、小巷裡,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學生擺著畫板,手握畫筆,盯著眼前的古建筑。“這裡風景優美,服務很好,適合寫生。”來自豫章師范學院視覺傳達專業的大一學生黃雷說,他們美術學院來了一兩百人,將在這裡寫生四五天。

“我們正在打造一個3000人的寫生基地,預計8月份開始運營,同時還將和婺源等景區的寫生項目展開合作。”董朝真介紹。

環繞著古村中心龍湖,大型沉浸式體驗演出《流芳》正在進行,研學的學生或慕名而來的游客看得津津有味。“風景很美,演出精彩,文化底蘊也很深厚。”游客黃先生感嘆,他是跟團來玩的,“我們一個團就來了十多輛大巴車,有500多人。”

“今年春節初一至初七,客流量日均2萬人次以上。”董朝真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如今,150多名村民實現了不出村就業。

“有空的時候會到古村擺攤賣手工制品,好的時候,一天能有200元至300元收入。”流坑村村民游冬英說。

撫州將傳統村落保護與促進鄉村振興、改善原住居民生活條件緊密結合起來,在保護村落風貌的基礎上,積極改善道路、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條件,統籌推進傳統文化傳承與村落經濟發展,真正使傳統村落能夠留得住人。

午飯過后,連太陽都變得慵懶起來。在樂安縣羅陂鄉水溪村,全木結構朱紅色的“龍圖學士”牌樓門下,老人們端著茶杯正悠閑地聊著天﹔緊挨著的是磚石結構的“刺史傳芳”牌樓,有工匠正在屋頂檢漏。牌樓前是一大片廣場,這兒既是孩子們的游樂場,也是老人們侃大山的固定場所,更是村民的議事廳。這兩座毗鄰而立的牌樓始建於元明朝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直都是村民的集體記憶,如今依然是村裡人氣最旺的地方。外人也許很難理解,面對如此重要的文物,村民似乎並沒有多少疏離,反而多了幾分親近。而這,也許正是村民想要的人間煙火吧!

記者手記:

作為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國家,我國廣袤的土地上遍布著眾多形態各異、風情萬種的傳統村落。正如馮驥才所說,“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問題是,我們如何去愛護它、讀懂它。

採訪中,記者發現,盡管政府部門、民間人士都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不少古建筑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一方面,是由於資金不足,曾經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修繕的古屋,如果后續的維修資金跟不上,古屋還是無法保存﹔另一方面,是因為人才斷檔,如今從事古建筑維修的工匠們普遍年紀較大,很多年輕人並不願意從事這一行業。同時,一些地方由於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古建筑遭到破壞,或者存在安全隱患。

在開發利用方面,很多古村都希望通過發展旅游來帶動經濟,但並沒有很好地把握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平衡。有些古村修繕之后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些古村則因為過度開發失去了本真,甚至人為“造景”,顯得不倫不類。

傳統與現代如何水乳交融?開發與保護如何雙向奔赴?這都是當下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規劃先行,統籌謀劃﹔我們需要堅持問題導向,逐一破解人才、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制約因素﹔我們需要在堅持原則、方向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充分展現不同傳統村落的魅力。

專家點評:

馬凱(南昌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建成遺產保護工作室負責人):撫州是江西省中國傳統村落最多的設區市,也是首批創建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示范市,現階段已經取得了較好的保護成果。但中國傳統村落形態本就復雜多樣,其系統內部要素是適變的,而系統外部的時空間環境是動態的,要注意活用傳統村落的數字化保護技術進行數據留存、信息加工與展示傳播,形成閉環的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推廣渠道。另外,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七部門已於今年共同印發了《關於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方案》,撫州應抓住“黨建+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契機,借勢借力,乘勢而為,將黨建工作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深度結合,保護好傳統文化遺產的“筋骨肉”,延續好傳統文化遺產的“精氣神”,走出符合撫州實際、具有撫州特色的保護之路,努力開啟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新模式。(謝龍龍 記者 鐘海華 徐立鳴)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