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並重 “文化+”深度融合
萬年擦亮稻作文化名城品牌

5月12日,萬年稻作文化考古親歷者王炳萬來到萬年縣第一小學,給學生們講解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三次考古發掘經過。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2萬至1.4萬年前。1995年,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稻作文化遺產。
稻作文化進校園,是萬年全力推動稻作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力舉措之一。近年來,該縣大力弘揚傳承稻作文化,不斷拓展稻作文化內涵和外延,充分發揮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品牌效應,釋放鮮活的文化創造力、凝聚力和推動力,跑出了打造文化名城的加速度。
傳承稻作文化。萬年縣高度重視稻作文化的保護、弘揚和傳承工作,引入專業團隊,規劃一批有影響力的大項目,著力建設農耕文化歷史博覽園、休閑體驗園、健康養生谷,使萬年真正成為世界稻作文化的體驗地。承辦“栽培稻與稻作農業的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稻米產業綠色安全可持續發展等與稻作有關的國際會議,作為推介萬年稻作文化的重要平台。先后開展了“黎明曙光 稻作源流”進校園宣傳月活動、“稻作文化提升年”系列活動,舉辦二十四節氣禮俗活動,挖掘農耕民俗進行藝術再創作和節目策劃,將傳統的洗牛、咬春、祭祖等民俗一一再現。創編非遺民俗節目《耘禾歌》,連續兩年登上央視舞台﹔配合拍攝《江西史話》《何以中國》等大型考古紀錄片和外宣視頻,積極推介萬年稻作文化。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年稻作文化系統及5個省級和2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
“文化+”深度融合。萬年縣把文旅融合作為弘揚稻作文化的重要舉措,依托稻作之源的品牌效應,深入挖掘古色稻作文化、金色貢米文化、白色珍珠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綠色生態文化“五色”文化,以“‘五色’文化+”形式,設計一批富有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創作一批帶有文化印記的文旅產品,打造了非遺之旅等具有文化創意的研學路線,形成了神農源等一批具有地方風格特色的景點、特色消費圈和網紅打卡地。同時,該縣將大力發展貢米產業作為萬年稻作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手段,讓企業在保護與傳承中唱主角,通過弘揚稻作文化,培育萬年貢米品牌,把稻作文化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讓品牌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目前,該縣已成功申報成為“中國貢米之鄉”﹔萬年貢米集團入選“中國糧油企業100強”和“中國大米加工企業50強”,“萬年貢”品牌評估價值超70億元。(全媒體記者呂玉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