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技術創新成為戰略基點

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運行良好,江西省現代家具、稀土2個產業科技創新聯合體組建運行,贛南創新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建成投運,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實現“零”的突破……
贛南,“新”潮涌動,“新”火燎原,煥發勃勃生機。
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轉化,新平台、新業態持續涌現,一個個科技含量高、帶動效應強、市場前景廣闊的特色優勢產業聚鏈成群,創新驅動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新飛躍態勢日益顯現。
優環境育人才 積蓄創新發展勢能
新時代,拼的就是科技創新實力。
市級層面,贛州成立科技創新賦能行動領導小組正副組長挂點市級調度重點項目機制,常態化調度協調解決困難問題﹔縣域方面,18個縣(市、區)設立科技創新中心。全市上下“一盤棋”,“大科技”的工作格局已然形成。
《贛州市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賦能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新增財政科技投入8000余萬元,增長76%。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71%,首超全省平均水平﹔研發投入經費71.30億元,全省第二。實施“黨建引領科技特派員行動”,引領廣大科技特派員進企業、下基層服務主導優勢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舉辦全市創新創業大賽,勇於創新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在科技創新中,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是至為寶貴的戰略資源。
贛州在全省率先實施“飛地引才”模式,建立“周末工程師”制度,探索全市高校院所、企業科研人員“雙向雙聘”﹔先后啟動人才集團、人才服務銀行、人才創新創業引導基金組建工作,讓人才在好環境中干事創業。
會昌縣和君小鎮一所客家建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是會昌縣“周末工程師”人才驛站,配備獨立休閑小庭院,集專家咨詢、合作洽談、交流培訓、文娛食住等服務功能於一體,為每一位來會昌服務的“周末工程師”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環境好、服務優,引來鳳凰筑新巢。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組建科研團隊20個,全院總人數達772人﹔贛南創新與轉化醫學研究院一次性引進全職教授30名,高級專職科研人員180余名,招收碩士研究生80余人,形成近300人的高科技團隊。2022年全市新引進培養產業領軍人才41人、高層次人才1042人、急需緊缺人才9564人。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莫兆軍、贛南師大王仲夏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實現我市“國家優青”零的突破。
搭平台解難題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體制順則人才聚,人才聚則事業興。
四年來,江西省內首個央企總部中國稀土集團挂牌成立,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等“國字號”科研平台落地,贛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贛州市工業數字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挂牌運行……國家級大院所來了,高端人才來了,為贛州高質量發展聚智賦能。
聚人才之力,解“卡脖子”難題,贛州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國內外首創“含磷羧酸萃取分離釔”新工藝實現從跟蹤為主向並跑和領跑的突破性轉變﹔稀土行業相關研究在攻克大型海上風電、汽車新能源、通信材料等戰略應用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上取得新突破。
“科技成果要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讓實驗室裡的成果走出‘深閨’、走進車間、走到老百姓身邊,才能體現‘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市科技局副局長陳浩華說。
江西粵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青表示,與贛州當地科研機構的良性互動,讓企業在創新和研發上獲得了“加速度”,科研機構有完備的實驗室研發能力,而企業具備生產線批量驗証的能力,雙方結合事半功倍,讓創新成果更快形成產能。去年公司產值達6億元,今年預計產值可達10億元。
贛州市強化產業協同創新,進一步推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組織機構等在戰略層面的有效聯結,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2022年,組建稀土、現代家具2個省級產業科技創新聯合體並運行﹔13項科技成果獲省科技獎,永磁磁浮工程試驗項目獲評全省十大科技成果典型案例,新型稀土合金儲氫材料綠色技術上架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以沈保根、賀泓等院士為代表的一批專家研發的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落地贛州。
新舊動能轉換 特色產業聚鏈成群
科技創新猶如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4月26日,金力永磁勁誠永磁項目開工建設。這是金力永磁深耕贛南、增資擴產的重大成果,也是全市稀土永磁產業發展的大喜事。
勁誠永磁項目佔地200畝,項目建成達產后將形成年產5000噸磁性材料及2萬噸磁材表面處理能力,將為全市稀土永磁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工業倍增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贛州梳理稀土鎢稀有金屬產業鏈情況,編制《贛州市稀土鎢稀有金屬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升稀土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瞄准有色金屬產業中高端應用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向稀土永磁電機、永磁變速器等深加工及應用產品延伸。”贛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賴慶華說。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贛州為有色金屬、臍橙、化工等傳統產業換裝“新引擎”,催動其向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不斷提質增效,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智能物聯網設備“蜂語者”“豐觀720°”,精准採集臍橙生長環境數據。這些數據通過5G網絡上傳至贛南臍橙大數據平台,果農輕點屏幕便能科學管理果園。植保無人機助陣,臍橙病虫害防治“快狠准”。區塊鏈防偽溯源,臍橙“身份証”掃碼查……乘“雲”直上、用數賦智,贛南臍橙“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品牌價值穩居水果類區域品牌全國榜首,產值十年翻番。
新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醫藥健康……贛州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贛州新能源科技城在荒地上崛起一座產業新城,集“整車+零部件+研發+檢測”於一體的產業新城,吸納了一大批優質科技企業入駐:孚能科技研發出的下一代新能源汽車電池填補行業空白,金瑞琪擁有國際領先的低速自動駕駛技術……在贛州,智能制造風採得到精彩展現。
創新引領,鏈式抱團,贛州“1+5+N”產業集群集聚效應凸顯。2022年,贛州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有色金屬和新材料三大產業規上營收分別突破700億元、1600億元和21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9%、21%、24%。贛州躍居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城市第60位,比上年前移4位。 (鐘雅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