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石城縣裡話實誠

2023年05月18日08:15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題記:5月13日至15日,時為初夏。記者一行深入石城縣鄉村,看祠堂、進農家、觀田野,細察、傾聽、暢談、深思,感受全城“免禮”新風扑面,感悟移風易俗久久為功,採擷蓮鄉四片“蓮葉”,石城縣裡話實誠。

得滿分的測“宴”

時間:5月13日中午

地點:石城縣城一家酒樓二樓

“石城所有人請客都不收禮?真的假的?”

“不信你可以隨便找人問,絕對沒有一個人送禮!”

“那裡恰好有一家人在擺酒,方不方便讓我們去採訪?”

“方便,盡管去問!”

不等石城縣融媒體中心主任孔德彬再答話,記者一行走進了旁邊的酒樓,隨機和一位正在吃酒席的老人攀談起來。得知記者一行來自省城,老人熱情地招呼我們一起吃飯。盛情難卻,記者拿起筷子,和老人邊吃邊談。談話中,老人告訴我們,他叫李廣文,今年62歲,當天是來參加侄子家孩子的百日宴。

“老人家,您這次參加酒席送禮了麼?”

“沒有啊!來吃酒席的人都沒送禮。”

“您家辦酒請客收禮麼?”

“也沒有!喏,這個是我孫女,今年12歲,在縣實驗學校上六年級。”老人指了指旁邊一個小女孩,“她滿月時,我兒子擺酒請客就沒有收禮。在我們石城,請客不收禮、喝酒不送禮,沒了人情債,大家都輕鬆,早就習慣了。”

不等記者插話,李廣文老人又給我們講了件事。

“兩年前,我60歲時擺酒請大伙來熱鬧熱鬧,一個40年沒見面的老朋友專程從廣昌來祝賀,看到我們石城請客不收禮,喝酒也不送禮,夸個不停,說要向我們學習。回到廣昌后,他也辦60歲壽宴,還真就沒有收禮呢!”

20分鐘后,看到記者一行離席,孔德彬大老遠就笑瞇瞇地問道:“怎麼樣,結果如何?”

“請客不收禮,石城可以得滿分!”記者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找不著的禮簿

時間:5月14日中午

地點:贛江源鎮秋溪村村民賴德良家

屏山鎮干部賴德良家住贛江源鎮秋溪村,他的舅媽當天從縣城來做客,家裡正在准備客家傳統特色美食——擂米茶,特意邀請我們前去品嘗、體驗。

當我們到達賴德良家時,一家人正忙著做准備,擂炒米、切黃元米果……不多久,一鍋熱氣騰騰、香氣扑鼻的擂米茶就做好了。三三兩兩而來的鄰居,和記者圍坐一起,端著色香味俱全的擂米茶,大家邊吃邊聊。賴德良告訴我們:“以前農村人請客,至少也得擺上三五桌,一桌最少花費三四百元,每個客人至少要送三五十元,家家戶戶都有專門的禮簿,記這些人情往來。”

“禮簿上都記些什麼呢?”

“就是每個客人的名字、禮金,還禮時好有個參考。我們客家人熱情,還禮時總要多一點才體面,一來二去,禮金就越來越高了。1997年,長溪村的賴德水老先生給我們帶了個頭——喝酒不必送禮。大家有樣學樣,再加上鄉村干部大會小會講,慢慢地大家都接受了,也就沒有送禮這回事了。”

“能看看你們家以前的禮簿麼?我們需要拍個畫面。”同行的江西衛視記者問道。

“哎喲,那可不好找,十幾年不用了。”賴德良為難地說。

記者問了一圈,大家都說找不到。記者跟著賴德良到住在隔壁的他叔叔賴建元家去找,一陣翻箱倒櫃后還是一無所獲,隻好作罷。

在之后的兩天裡,記者逢人就問禮簿的事,可直到離開石城,也沒有看到禮簿。

丟不起的面子

時間:5月14日下午

地點:屏山鎮亨田村會議室

在秋溪村吃完擂米茶,賴德良開車帶記者來到附近的屏山鎮亨田村採訪。

當記者一行走進亨田村會議室時,村紅白理事會會長、退休村支書黃小紅已經等我們很久了。60歲左右的他,身材高大,思路清晰,很是健談。

“喪事簡辦前,一個葬禮平均要四五天,酒席要擺七八十桌甚至更多,加上‘禮生’、風水先生、洋鼓洋號、紙扎布景、墓地等其他七七八八的項目,總花費至少六七萬元。其實,很多人心裡並不願意,但為了面子上好看,硬著頭皮借錢也要把葬禮辦得很隆重,所以我就希望徹底改變這種現象。”

黃小紅稍稍喘了口氣,繼續說道:“簡辦后,一天時間就夠了,酒席最多二十桌,取消了‘禮生’、風水先生、洋鼓洋號,簡化了紙扎布景,舉行一個追思會,再加上可以免費進公墓,總花費一般不會超過一萬五。”

“可即便如此,剛開始群眾也並不認可。”黃小紅話鋒一轉,“怕丟面子,認為我們不專業,辦不好讓人笑話。”

“那你們怎麼辦?”

“跟專業的人學呀,學習做紙扎、布置靈堂,我還特意去了贛州市殯儀館學習呢。我們主動提出不收錢不吃飯,試行了三次,再加上村干部的反復宣傳,才慢慢得到了村民的認可。現在村民家有喪事,都是直接和我聯系。”

“理事會這麼忙,還不收費,沒有人中途想退出?”

“有啊,干了一年多,就有人打退堂鼓了。我就直接告訴他,都干這麼久了,現在退出,還要面子嗎?”黃小紅有點激動地說,“不過,理事會也的確需要一定資金支持。”

“村挂點單位市民政局捐了一些,市慈善總會捐了一些,鎮裡又從文明實踐和居家養老經費撥了一些,此外還有一些公益補貼,基本保証了村紅白理事會正常運行。”坐在一旁的賴德良插話道。

“你們這麼干,村民是受益了,可原來的葬禮操辦團隊不找你們麻煩?”

“我是做善事,又不收費,怕什麼?善者無畏嘛!”

“零彩禮”的“首富”

時間:5月15日上午

地點:豐山鄉河田村普通黨員王永根家

當記者一行走進豐山鄉河田村普通黨員王永根家院子時,剛剛從煙葉田回來的他還光著膀子。面對記者一行的突然造訪,這名稍顯激動的庄稼漢在和我們握手前,飛快地洗了一把手和臉,才招呼我們落座,穿上干淨上衣后,進屋端出一盤剛剛切好的哈密瓜。

門口木棚下,碼著幾排剛扎好的煙葉,即將送進旁邊的烤房。在青煙葉散發出的淡淡清香中,記者和王永根拉起了家常。

“家裡種了多少畝煙葉,一年收入有多少?”

“去年種了20畝,總收入12萬元。今年擴大到了40畝,估計能有25萬元收入。”

“他自己會水稻制種,煙葉加上水稻,今年總收入肯定有30多萬元。”領記者來的村支書周中才笑著“揭發”道。

“那你家豈不是村裡‘首富’?”面對記者的追問,王永根只是呵呵笑。

聽周中才介紹,3月8日,王永根給兒子兒媳辦了婚禮。

“您兒子的婚禮當天辦了多長時間?”

“就一個小時,連鞭炮都沒放,庄稼人掙錢不容易,不去浪費那個錢。”

“擺了多少桌酒?花了多少錢?”

“11桌,每桌加上煙酒才400多元。煙是20多元一盒的普通煙,酒是自家釀的谷燒酒。酒席找的是鄉村流動餐飲團隊,做的都是農家菜。”

“給兒媳婦家彩禮了麼?”

“沒有。兒媳婦是廣西賀州那邊的,和我兒子在外面務工時認識的。結婚時,親家說隻要小兩口好好過就好,不要彩禮。”

“家裡又不是沒有錢,為啥不給親家一份高彩禮,給兒子兒媳辦個風風光光的婚禮呢?”

“有錢也不能攀比、浪費呀!廣播電視天天播,村干部大會小會講,要移風易俗,反對高彩禮,婚事要新辦。彩禮再高,婚禮再排場,都不如年輕人踏踏實實過日子。我是黨員,這個道理,我懂!”眼前的王永根語氣堅定。(記者 張海光 陳 璋)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