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向陽晒秋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2023年10月16日14:40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曾經的農民,搖身一變成為“造型藝術家”﹔曾經的秋晒民俗,變為現在聞名海內外的“晒秋”景觀。

在江西,以婺源篁嶺“晒秋”為代表的民俗,經過對不同農作物的顏色進行色彩搭配,向陽而晒,形成濃郁動人的秋彩。在將民俗升華為“藝術”的背后,也寄寓著當地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贊美和期待。

從農民到“藝術家”

篁嶺晒秋。曹加祥攝

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村民曹家弟干了一輩子農活,沒想到有一天會被網友稱為“藝術家”。

時值金秋,進入了婺源篁嶺最好的季節。黃的玉米,紅的辣椒,綠的古樹,白牆黛瓦的古宅,美得如詩如畫。

曹家弟每天早上7點半准時起床,收拾一番后上山上班。山上是著名的篁嶺景區,也是曹家弟的祖宅所在地。

時間還早,但是篁嶺景區的索道入口已經擠滿了排隊上山的游客。曹家弟一般選擇步行上山,不去跟游客擠索道。雖然已經72歲高齡,但是曹家弟身體倍棒,走2公裡山路隻需要大約半個小時。

8點左右,曹家弟就來到了自己工作的地方——篁嶺景區著名的晒台上,這裡曾因擺出的各種各樣極具創意的晒秋造型而成為游客的打卡勝地。而曹家弟就是這些晒秋造型的創作者之一。

中秋國慶假期剛過,游客量有所回落。今天曹家弟的工作是把蒸熟的紅薯搗成泥,加糯米和芝麻后再回鍋蒸,然后捏成條狀,切片晒干,再油炸,就成了備受歡迎的紅薯脆。

切片、晾晒是制作紅薯脆最重要的環節。 說重要,一方面是因為晒干與否會直接影響紅薯脆的口感,另一方面,晾晒這一環節在篁嶺村已經由民俗演變為一種“造型藝術”,吸引著天南海北的游客。

“以前隻有逢年過節才做紅薯脆,很珍貴。現在隻要有紅薯,天天都可以做。游客還可以免費試吃,管飽!”曹家弟樂呵呵地說。

從“秋晒”到“晒秋”

篁嶺晒秋。曹加祥攝

實際上,晒秋在民間原來被稱為“秋晒”,作為一個古老的民俗,“秋晒”是老百姓生活富足的象征,因為有了富余,才會拿出來晒,才能更好地儲備過冬的食物。

曹加祥是篁嶺著名的“農民攝影師”,家住篁嶺隔壁的曉鳙村,也是篁嶺晒秋的創作者之一。在曹加祥看來,從“秋晒”到晒秋,不僅是文字順序的調整,更是美學意義上的升華。

“在傳統單一的晾晒習俗上融入現代美學,通過對不同農作物的顏色進行色彩搭配,進而形成亮麗動人的色塊,讓民俗升華為藝術,賣農產品變為賣風景。”曹加祥說。

晒秋,讓篁嶺這個原來婺源縣最窮的地方,搖身一變成為婺源縣首屈一指的富裕村。得益於旅游的帶動,無論是篁嶺村還是附近的曉鳙村,家家戶戶蓋起了樓房,開起了小汽車。

在距篁嶺30公裡外的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村民也在晒場和自家房前屋后、窗台屋頂架晒或挂晒農作物,層疊的晒匾如同調色盤,與灰瓦白牆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

如今,不僅婺源,在江西九江、新余等地,“向陽晒秋”也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新余市渝水區姚圩鎮紅山村,當地群眾利用晴好天氣將辣椒、玉米、豆角等農作物晾晒於房前屋后。在九江湖口、都昌等地,五彩斑斕的“晒秋”場景也構成了一幅幅豐收畫卷……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在江西,秋晒並非秋天專屬,一年四季均有應季的農作物可晒,所晒之“秋”指代的是豐收的農作物。隨著時代的變遷,烘干糧食這道工序漸漸被機器代替,“秋晒”農俗日趨淡化。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飛速發展,“秋晒”不再是一種在睛好天氣晾晒農作物的行為,而是演繹成游客與攝影師鏡頭中富有詩意韻味的“晒秋”嘉年華盛典,更成為了中國最美鄉村的符號。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秋天的陽光,將日子晒得紅紅火火,晒秋晒的是豐收的果實,更是晒農家生活的甜蜜與幸福。

隨著人氣的逐漸爆棚,晒秋景觀帶動了民宿、農家樂、油菜花經濟、夜經濟的蓬勃發展,婺源當地村民由此走上富裕之路,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古老的鄉村由此煥發出蓬勃生機。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武向春認為,以“晒秋”這一農俗為抓手,不斷豐富休閑農業內涵,是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與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的完美結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留住民俗,更要留住鄉愁,和鄉村旅游結合,讓民俗升華為藝術,無疑為鄉村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也打開了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武向春說。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