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探訪贛鄱非遺,看非遺傳承人如何用發絲繡出大千世界

孔文進
2024年04月18日09:29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在贛發繡非遺展示中心,陶永紅正在用發絲繡《滕王閣》圖。人民網 孔文進攝
在贛發繡非遺展示中心,陶永紅正在用發絲繡《滕王閣》圖。人民網 孔文進攝

“頭發脆弱易斷且打滑,與布料不服帖,在繡制的過程中對針法的要求非常高,贛發繡成品可水浸也可擦洗,能長久地保存下去。”在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的贛發繡非遺展示中心,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正在繡制《滕王閣》圖。

“贛發繡”是指在贛繡基礎上演變而來,以發絲為線在布織物上進行刺繡的一種具有贛鄱地域特色的民間手工刺繡藝術。2010年,“東湖贛發繡技藝”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陶永紅介紹,贛發繡之所以“酒香也怕巷子深”,首先是色彩,贛發繡用到的頭發需要先經過染色,僅染色就需要8個小時,時間上不能有任何打折,整套工序異常繁雜﹔其次是頭發的自然屬性,每根頭發上粗下細,繡畫面輪廓時,粗的地方要用發根部分,細的地方要用發梢部分,胎發則又細又軟,就不能用於繡輪廓。因此,頭發的選用要與圖案充分匹配。

陶永紅說,除了技藝的特殊,贛發繡的底料也需“特制”。傳統的刺繡多以輕盈柔軟的絲絹為載體,贛發繡的底料則需密度高,布料結實,這一特性也利於贛發繡作品更好地流傳。

為了讓贛發繡更好地傳承,陶永紅還對這門手工技藝進行了標准化定制。現在的贛發繡共有24道工序,62道流程,還有24套針法。此外,陶永紅還研制出“渦紋針法”和染發技術,將“墨繡”拓展為“彩發繡”。

近年來,陶永紅已累計為社會免費培訓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殘疾人7000余人,其中出現了不少能工巧匠。目前贛發繡的年產量已高達6萬余幅,除此之外,陶永紅還在加強與當地高職院校的合作,推動非遺進校園,也為相關專業的學生增加了就業機會。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