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源远流长 记者邓安摄
文化脉动
庐陵是吉安的古称,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其文化之厚重、气质之独特,在江西乃至全国都影响深远。如今,全国地域文化研究热潮悄然兴起,庐陵文化作为赣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现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学界所重,也衍生出了丰富多元的当代价值。
2019年12月28日,一场由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主题为“庐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高峰论坛在南昌举行,30多位专家学者你来我往,观点交锋,掀起了一场以“庐陵文化”为要义的头脑风暴。
记忆与溯源:
庐陵文化的由来和诠释
“郡县天下,厥有庐陵。”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庐陵之名从此浮出历史水面。这也是庐陵行政建置的最早记载。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置庐陵郡,辖今江西峡江、永丰以南,万安以北的赣江流域,领汉旧县二,分置七县,共领九县。隋时庐陵改称吉州,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吉州改为吉安路,取“吉泰民安”之意,沿用至今。
自西晋永嘉之乱至晚唐宋末,大量北方人渡江南迁庐陵。北方人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在南北交融的历史进程中,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庐陵文化。
“‘庐陵’这个名称被世人所熟知,和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有关。”论坛上,吉水县文联主席、长期研究当地史学的杨巴金说,1045年,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由此名句,人们记住了欧阳修和庐陵,欧阳修受到家乡后代的景仰,庐陵也成为家乡后代倍感荣耀的一张名片。
对庐陵的诗文描述,当然不止于此。的确,2200多年的沧桑岁月,使庐陵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独具特色的庐陵文化。吉安市方志办主任刘后魁认为,庐陵文化是指以古庐陵郡治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古代庐陵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枝绚丽之花。庐陵文化内容涵盖名人、科举、书院、建筑、青铜、陶瓷、禅宗、江右心学、江右商帮、移民迁徙、农耕技术、民俗文化等等,范围包含当今吉安市所辖的十县、两区、一市之地域。
“庐陵文化这个概念,也许有官方表达、学者表达、民间表达等多重解读,在我看来,用6个词12个字来概括,我觉得比较准确。”吉水县作协主席周小鹏认为,崇文重教是庐陵文化必不可少的特征,所以“崇文”是庐陵文化中重要的关键词。“执礼”指的是社会规矩、制度,庐陵地区的人向来很遵守规矩,这是必须的。“守正”“秉忠”则是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士人的风骨节气。第五个词“怀义”,这义气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最后一个词是“恤民”,即历朝历代以来,在庐陵做官的人,大都体恤老百姓,最典型的是杨万里,不管在哪里做官,都能把百姓装在心中。心中有民,他所做的一切也都坦坦荡荡、堂堂正正。
吉安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欧阳和德认为,他所理解的庐陵文化,具备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庐陵人具有鲜明的个性。庐陵地区是丘陵地带,促狭的地理形成了促狭的性格。随着移民的到来,本地人跟外地人争利,于是形成了好斗好讼之风,但随着法治的逐渐完善、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样的个性转化成了庐陵人争权维权的意识。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格,反映到文人身上,就成了“只认是非,不计得失”的性格特点,文天祥、谢缙身上,都有这样的体现。二是吉安、吉州这个地方,曾经被称作欧乡。元朝有一个大学者曾经说过,庐陵之学大抵欧阳之学,庐陵的学风、学问、思想大抵上就是欧阳的学问影响,庐陵文化以欧阳修为标杆,形成的知识分子集团,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文风,相互影响,共同促进, 由此生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
眼光与高度:
庐陵文化的研究,要有整体史的观念
庐陵文化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显赫于世的代表人物,还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庐陵“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作多,达官闻人多”。爱国主义,必谈文天祥、杨邦乂;文学和史学,必谈欧阳修;诗词成就,必谈杨万里、刘辰翁;哲学,必谈罗钦顺、邹守益;地理学,必谈罗洪先;百科全书,必谈解缙等等。
不唯如此,庐陵文化中所蕴含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兼收并容的文化群体、群星灿烂的文化氛围、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以及文章节义的地域特色,与江西地方区域性文化的优秀代表——临川文化、豫章文化并驾齐驱,与全国地方区域性文化的优秀代表——苏州文化、杭州文化竞相媲美。
正因为此,对庐陵文化的研究、发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后滨说,搭一个论坛平台,让研究地方文化的各路人士聚集在一起,交流探讨研究庐陵文化的心得体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研究,资料是基础。他认为庐陵文化的研究,现在散布的资料较为丰富,一些学者在不断整理吉安出土的这些资料。只是,这种小范围的整理是不够的,应该做吉安出土资料的汇编。研究地方文化,最好要有一点整体史的眼光。站在吉安研究地方文化,容易被那些状元、进士遮蔽,欠缺宏观视野和历史高度,还缺乏交流合作。把材料整理出来,大家一起交流,结合每个人研究的专长,有时候跨度大一点都没关系,相互碰撞交流之下,反而可能会产生一批成果。
刘后滨说,要重视民间文献的收集和辨伪工作,对碑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要尽快出版,努力建设庐陵文化资料汇编和数据库;要将庐陵文化置身于中国历史发展中去研究,不断挖掘内涵,提升格局,彰显价值。
庐陵文化的研究,并没有地域上的界限。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贺喜,就对庐陵文化的研究充满兴趣。她的团队在两年前进行了一项人文科学的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研究“庐陵文化”。
贺喜说,这一方面跟她是江西吉安人有关,另一方面,回到学术史的脉络,她认为中国的历史不能绕开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一讲到国家跟社会的关系,我们都会讲到礼仪,而礼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处理我们跟祖先的关系,怎么处理宗族的问题。宗族假如是一个社会制度的话,它的这套制度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在庐陵,从唐末到宋代,恰恰可以找到整套制度从开始发明到普及、推广、延续这样一个链条。也就是说,通过研究庐陵文化,可以发现它既是中国很多原生文化的样本,也是中国千年整体史的倒映与呈现。从宗族、祠堂、家谱、碑刻这些物证出发,可以窥见这些制度的发明对整体社会与历史的影响。
传承与发展:
让庐陵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活起来
庐陵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中占有重要一席,诸多文化精粹早已进入“全国之最”行列。
自唐以来,庐陵地区中进士者近3000余人,为全国州、府之最;吉安县的吉州窑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名窑遗址之一;明代吉水解缙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宋代泰和曾安止撰写的《禾谱》,是我国最早的水稻品种专著;明代状元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假如从文化源流的角度来看,庐陵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是井冈山红色文化的重要来源。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吉安的庐陵文化厚重绵延,红色文化汹涌澎湃,生态文化令人陶醉。
人文的浸润,水土的滋养,才有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在今天,庐陵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2019年8月,吉安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专门章节阐述了庐陵文化的研究、传承、普及与创新,一系列做法,既具地方特色,又有全国意义,值得思考和探索。
谈到传承与发展,吉安市方志办主任刘后魁说,他一直以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祖先亡故了吗?没有,他活在我们的血液里,活在我们的文化里,因为那种与生俱来的基因,已经深深扎根在脚下的这方大地与泥土中。正是有了这种传承,才有我们的今天,所以这种文化不仅是活的,还在今天产生着重大影响。作为地方文化工作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一种文化的传承发展,最直观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活起来。对此,江西庐陵人文谷董事长陈万洵可谓深有体会。他说,“耕读传家、忠勇节义、良知践行”是对庐陵文化最好的陈述,这也是庐陵文化的当代应用与价值。他们的团队打造的庐陵老街,就是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把庐陵文化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让庐陵文化更加立体,更加具象,更加让老百姓看得见,体验得到。
井冈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李伏明认为,让文化活起来、让文化遗产更具“颜值”,让文化遗产更加美好,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应有之义。他认为庐陵人文谷打造的庐陵老街,使吉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记忆有了一个可见、可玩的场景和载体,而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近乎虚幻的东西,彰显了吉安地方文化“他乡即故乡,故乡即他乡”这一意蕴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的本色,从而让这种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更具有号召力。
杨巴金认为,提升庐陵文化对外影响力,一是要更新理念,瞄准特色,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第一位,以“文章节义”为核心要旨,提炼出能表现庐陵文化的元素符号,真正打好地域文化的特色牌;二是要从文化源流角度挖掘其内在价值,紧扣“兼容并包,创新开放”的时代内涵,挖掘出庐陵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内在特质,将其打造为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一张精美名片与金字招牌;三是要从文化市场角度去挖掘其价值。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准则,将庐陵文化中的核心元素,融入文旅产品设计和文化产业建设,犹如河南黄帝文化一样,真正做到全国闻名,世界知名。
论坛主办方、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黄志繁教授认为,上世纪90年代,江西曾经有一段时间兴起过赣文化的大讨论,当时很热闹,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人们的观念、思想被搅动起来了。今天我们举办庐陵文化高峰论坛,一方面是通过这样的平台深入交流,推动专家学者们扎扎实实做研究;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产生影响,让文化走出去,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弘扬。
此外,与会的专家学者邹锦良、李洪华等就庐陵文化的内涵、外延、继承、发扬等话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我们期待庐陵文化与临川文化、豫章文化等底蕴深厚的赣鄱文化一道,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在赣鄱大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记者 毛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