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于喜闻乐见中宏扬长征精神

2020年01月03日11:32  来源:江西日报
 

  “1934年10月18日,8.6万中央红军从于都贡江河畔分8个渡口集结出发,开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80多年过去了,岁月的纤尘早已抚平了当年的战争痕迹,但历史的脚印却抹不去永恒的红色记忆。”

  …………

  长征源头探初心。2019年12月初,福建省三明市委党校2019年市直机关工委基层组织委员培训班的44名学员在长征第一渡口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聆听于都县委党校副校长、红军后代李金生讲述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的故事。

  情至深处时,李金生指着于都河上几艘首尾相连并排的小船告诉学员们,当年为了协助红军搭建浮桥过河,沿岸的乡亲们倾其所有,捐献出家中的门板、床板,甚至是棺材板。李金生声情并茂的现场教学赢得学员们的阵阵掌声。随后,学员们纷纷在第一渡口摄影留念。“这次培训班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学习效果非常理想。我们将好好珍惜这次红色革命教育的机会,重温历史,缅怀先烈,领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学员李振云感慨地告诉记者。

  当日下午,记者还来到于都县银坑镇岩前小学。学校操场上,动人的歌声飞扬,全校290余名小学生端坐在小板凳上欣赏着长征源合唱团演唱的《长征组歌》,不少当地和邻村的村民们也循声前来。

  怀着初心,2010年11月16日,来自于都70多个单位的160余名红军后代自发组成长征源合唱团,肩负起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的光荣使命。“这是我们第350场演出。我们来到村小巡演,就是希望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我们还将走遍于都的每一个乡村,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长征源合唱团成员邱承岳解释。

  其实,像这样注重寓教于乐、思想育种的红色教育,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已是常态。“于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有责任把红色历史挖掘好,把红色故事提炼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使长征精神深入人心。”县委党史办主任曾懿华说。

  如何把红色文化最感人、最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抱着坚持内容为王、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群众中传播的初衷,近年来,于都县组织博物馆、文化、党史、宣传等部门人员分赴全国各地,对于都籍健在的将军、红军后代进行采访,收集了一些宝贵资料,征集了一些文物,整理了一批红色故事。其中,谢宝金扛着发电机走完长征、曾老大爷献棺材板架设浮桥、刘淑芬榕树底下盼郎归、谢志坚的绣球草鞋见证革命年代爱情、老红军曾广华的羊皮袄见证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等革命故事已经广为人知。

  此外,于都还坚持革命传统教育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溉,又加强情感培育。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争做新时代红色传人”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全县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开展唱响经典红歌、奏响红色唢呐、用好红色课本、站好“红娃示范岗”、当好“红娃讲解员”、办好红色文化节、举行演唱比赛、举办红色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近年来,全县共培养1000余名红娃义务宣讲员,每逢周末以及节假日,就有穿着红军服的红娃讲解员为游客义务宣讲。

  于都还是唢呐艺术之乡,唢呐文化源远流长。为传承客家唢呐文化,弘扬长征精神,2012年7月,该县长征源小学成立了红娃唢呐艺术团,一群身穿红军服、头戴八角帽的“红娃乐手”学起了《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等经典曲目。如今,红娃唢呐艺术团已有唢呐手140余名。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