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态文章”写出“风景这边独好”

张志斌

2020年01月04日06:41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编者按: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刚刚过去的一年,4600万赣鄱儿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感恩奋进,担当实干,全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坚战,各项事业进展顺利,硕果累累,成绩斐然。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江西把握大势,奋发有为,蓄势待发……

在今年江西省两会开幕前夕,人民网江西频道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从“五型”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营商环境、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梳理过去,展望未来。

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江西正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江西是个好地方,青山巍然,绿水悠悠,风景这边独好!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江西,并在南昌主持召开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会上,他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意见,其中提到,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

一直以来,江西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立足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向落后的、污染的GDP说不,让“环境痛点”变“生态亮点”,“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昔日“光头山”变成“花果山”

江西寻乌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 曾伟朗/摄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江西的主旋律、最强音。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又闯出新路,向生态要效益,交出一份生态文明的“江西答案”。

在江西寻乌,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曾经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稀土矿山,经过多年治理后,这片土地重新绽放生机:松树、竹柏、油茶、百香果、弥猴桃等迎风摇曳,小鸟在林间穿梭,蜜蜂、蝴蝶在飞花丛中飞舞……

据寻乌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实施山水林田湖项目工程,着力解决废弃矿山环境、水土流失、小流域生态功能恢复等问题,坚持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相结合,实行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同步治理,并设立了水质达标、水土流失控制、植被覆盖率、土壤养分及理化性质四个关键考核指标,将考核时间延长至4年以上。

据统计,截至目前,寻乌县综合开发治理矿区周边土地2824亩,发展油茶种植1236亩,种植松树、油茶树7万余棵,实现变“沙”为“油”,探索出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模式,昔日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光头山”变成果实累累、果香醉人的“花果山”。

产业结构如何变“绿”?

在鹰潭贵溪市,重度污染的土地,经过近8年土壤修复治理后,“毒地”变成了“绿地”,开创了土壤修复的“贵溪模式”。

贵溪市是国家铜冶炼基地,有规上铜企业60多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江铜贵溪冶炼厂便坐落于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受江铜贵溪冶炼厂等企业“三废”污染影响,贵溪市滨江镇等贵冶周边地区的土壤中铜、镉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其中重度污染面积达2000多亩,植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

在修复治理中,贵溪市同时算好生态账和经济账,大胆探索“边修复、边收益”模式,将土壤修复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将种植的巨菌草销售给发电厂可以带来经济价值,若以生物质发电厂每吨290元的收购价计算,每亩产值可达1200元左右,比种植水稻的收益还高。” 贵溪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老百姓发起“绿色财”

围绕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2019年,江西加快调优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加快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

在江西宜春,靖安县政府改变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摒弃了“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发展”的错路,通过绿色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了生态福利。

走在靖安县北河河畔,每隔几米就能看见一棵参天古树。令人称奇的是,每棵古树旁边都立着一个绿色的牌子,牌子右边写着“古树名树‘树保姆’职责,左边写着树种、树龄和树保姆的名字、电话。”

据介绍,靖安县从2016年3月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树保姆”制度,对全县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建立健全管理档案和管护制度,做到树树有“身份”,树树有“保姆”。目前靖安县已有1345个“树保姆”。

叶长成是河南人,在靖安县成家,因为看中了马尾山村的好生态,在马尾山村投资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民宿,生意火爆。“我们家的顾客大都是这两棵古樟树吸引过来的。由于生态环境好,每到节假日,来自南昌等地方的游客很多,民宿、农家乐就火得不得了,一年收入有30多万元。”叶长成说。

在江西赣州,大余县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加大投入、加强整治,推进生态修复、环境美化,实现从“吃资源饭”到“吃生态饭”的转变。

江西大余县丫山运动休闲小镇 韩磊/摄

大余县钨矿开采已有百余年历史,百年开采也让大余钨矿资源面临枯竭,2011年底,大余县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矿山开采,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13年4月,大余县被列入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示范区。

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为契机,大余县启动了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总投资10亿元对大龙山矿山废石堆场生态修复工程、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打造了全国特色小镇标杆丫山运动休闲小镇,将水上乐园、A哆森林、悬空栈道、越野车赛道等旅游设施地融于山水间,被誉为中国乡村版“迪士尼”。

“原来大龙山靠山吃山,过度砍伐森林,树砍光了,山也成了‘光秃秃’了。”江西大余县大龙村党支部原书记邱能荣说,现在丫山生态环境好了,村里处处可见珍稀动物白鹇,来丫山观光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老百姓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民宿,家家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生态+扶贫”释放“绿水青山”红利

近年来,江西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实践样板,把“生态+扶贫”作为治本之策,通过释放生态红利,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在江西吉安市,通过探索建立贫困群众深度参与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提升三大机制,实现了生态环境得提升、生态产业得发展、贫困群众得增收的多赢。

贫困群众在生态保护中增收。吉安市整合中央相关补助资金、森林管护资金及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开发设置了村庄保洁员、河道保洁员、生态护林员、生态护鸟员等四类专属贫困户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做到贫困户“应聘尽聘”,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16130人。比如在遂川县,安排公益岗位2820个,其中生态护林员616人,村庄保洁员936人,河道保洁员350人,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岗位66个,贫困户从事公益岗位年人均增收达1万元。

江西遂川县珠溪梯田 肖远泮/摄

2019年,吉安市遂川县碧洲镇良岗村贫困户方名生被聘为河道保洁员。他说:“我的任务就是每天巡河道,把垃圾捡干净,把观念传导给沿河村民。每月1000元的公益性岗位收入,河里流淌的绿水成了他固定的‘薪水’。”

发展生态产业增加贫困户造血功能。吉安市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党员干部+”等形式,建立“四个一”、“一领办三参与”(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带头领办、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等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扩大产业覆盖面,带动贫困户参与长期受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8.6万户自主发展了种养业。

在江西永新县,按照“高山植楠、缓坡栽柚、田间种菜、河滩育桑”空间布局,主攻现代农业“四个千万”工程生态富民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5.6万亩,带动3075户贫困户受益,实现年增收4000多元。

在江西遂川县,通过对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或与贫困户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进行奖补,建立了186个县乡村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带动1.5万户贫困户发展茶叶、油茶等绿色生态产业20万多亩,养殖猪牛羊4000多头,发放产业奖补资金3.25亿元,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全县建立了146家农业合作社,吸纳了5000多户贫困户入股,户均年分红收益达1000余元。

“遂川县目前依托生态人文景观,打造了蜀水河生态景区、世界最美梯田桃源梯田、草林红色圩场特色小镇、遂川红色街区“两绿两红”特色景点和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青山绿水、古树古村为贫困群众带来收益。”遂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培云说。

据统计,2018年,遂川县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受益贫困户达3000多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