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乡村的蝶变

2020年11月20日15:19  来源:江西日报
 

  王松与读者完成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学交流。

  王松寄语江西日报读者

  《映山红,又映山红》 王 松 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作协去年共同组织了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遴选25位作家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讲述新时代中国扶贫攻坚故事。作为这25位作家中的一员,天津作家王松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映山红,又映山红》已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日前,王松携新书来到江西新华发行集团的“新华大讲堂”,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讲述赣南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实施后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带领读者一起走进脱贫攻坚“现场”。

  “变成穿山甲,钻到大地腠理的深处去发现真相”

  国务院扶贫办与中国作家协会于2019年9月启动了“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从全国遴选了25位著名作家,奔赴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扶贫点深入生活、采访创作。

  著名作家王松是25人之一。如何以艺术手法呈现现实生活,进入乡村剧烈变动的内核挖出动人细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王松说,2019年11月,他受邀前往赣南革命老区,行程数千公里,几乎跑遍3.9万平方公里的赣南大地,深深感受到每个村庄的内部都在发生着“聚变”和“裂变”。引发这一系列变化的,正是工作在最基层的扶贫干部,所以《映山红,又映山红》的楔子追忆了九江一对倒在扶贫路上的年轻夫妻。

  一本好书的诞生并非易事,《映山红,又映山红》凝结着作者实地采访的心血,这背后的互动故事也散发着别样的光彩。

  王松穿行于近4万平方公里的赣南大地上,越是深入峻岭重重的深山大沟田间地头,他就愈发明白,真相不会“等”在那里,只能靠作家去寻找。王松采访了上百位工作在基层的扶贫干部和数百位被帮扶的贫困群众,“赣南地区很大,采访的点涉及当地扶贫工作最有特色、最具成效也最有代表性的五个县,于都、石城、兴国、全南和龙南。每天早晨5点起来就奔赴采访地点,经常要跑几个小时的山路,到了之后直接下现场,一直采访到夜里10点甚至11点,几乎天天如此。最多曾一天跑过12个采访点,接触四五十个人。”

  获得第一手资料后,王松回到天津开始整理、拟定创作提纲,又根据具体情况再逐个打电话回访。除了除夕和家人吃了顿年夜饭,王松整个春节都没休息,全身心投入创作,“这次深入生活,对我以后的小说创作,也会非常有意义。如果说写小说‘像一只鸟任思绪和想象在空中飞翔’,那么纪实文学创作如同‘变成穿山甲,钻到大地腠理的深处去发现真相’——感受了真实的力量之后,当小说家再由穿山甲变回鸟,它的每一根羽毛都会坚实起来。当它重新飞向蓝天,飞翔姿态和高度,肯定就会不同。”王松颇有感触地说。

  致敬脱贫攻坚的人们

  “你们没有假日,你们疏远了家人。只因为,你们柔弱的肩上,扛着一方的重。烈日烘烤的时候,你们在山路上挥汗穿行;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们在办公室促膝谈心;白天是精准扶贫工作,晚上调解矛盾纠纷。”这是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每当深入赣南的田间地头,王松的内心就会莫名震撼,“记得我刚到兴国县时,没能第一时间见到精准扶贫办的主任,原来他临时到赣州医院去看望一个在扶贫工作岗位上突发脑溢血的扶贫干部,这个干部叫丁声贵。我当即决定不进县城了,直接去丁声贵倒下的村庄,我想看一看他的工作环境。”这个村庄距离县城90多公里,王松本以为不远,“可是车越往山里开,我的心越沉。丁声贵经常走的这段路,说起来只有90公里,但它既不是高速也不是国道,而是曲曲折折的山路,开车得5个多小时。村里有个贫困户住在几公里外的山顶上,而丁声贵都50多岁了,每次来了都要爬到山顶,去探望这户人家。”那些日子,王松就这样沿着蜿蜒的山路,在田间地头,在各种大棚,种、养殖场地,在烧酒坊、油坊乃至山林深处,一路追寻那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扶贫战士的足迹。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唯有志智双扶,才能彻底摘掉贫困的穷帽子。王松说:“为了激励贫困户,有的扶贫干部以自己的名义贷款来帮他们发展产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村的第一书记叫熊志超,他的妻子说,‘如果有下辈子,我不做你的父母,不做你的情人,也不做你的儿女,我要做你的贫困户。’因为在熊志超心里排第一的是贫困户。”

  感动王松的不仅仅是赣南的这些扶贫干部,赣鄱大地其他地市的甘心赴国忧、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长征路上的年轻人,也深深触动了王松,“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程扶摇,遇难时刚满30岁;吴应普、樊贞子这对扶贫干部夫妇,一起遇难时只有25岁,樊贞子还怀有两个月的身孕……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默默地工作着。”王松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他们致敬,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事迹,点燃更多人的志向。”

  把江西的脱贫故事介绍给世界

  《映山红,又映山红》以江西地区脱贫攻坚战为背景,着重展现了赣南地区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和广大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如何利用好自身资源求发展的脱贫之路。作品内容丰富,真实感人,是一部富有江西赣南地区特色的主旋律作品。作者以散点结合全景式的结构,把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与当年的红色历史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具体的故事和人物的细节,也有深刻的思考和政论的思辨,更有历史纵深感和全球视野。

  “通过小切口折射大主题,通过小故事反映大时代,通过小地方的大变化,从侧面反映精准扶贫伟大成就。”《映山红,又映山红》运用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的重大跨越,讲述了中国当代的精彩脱贫故事,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乡村历史文学记述。

  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扶贫的智慧与力量,中国作协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合作,向海外推荐该工程的成果,争取在各语种国家翻译出版。可喜的是,《映山红,又映山红》将由英国独角兽出版集团翻译成英文出版。英国独角兽出版集团负责人分别通过视频短片表示,这些作品描述十分感人,叙事中蕴含了文学价值。

  王松说,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让所有人摆脱绝对贫困,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发生在今天中国的奇迹。脱贫攻坚的意义有目共睹,自己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能由世界知名出版集团翻译出版,让更多外国读者了解精准脱贫的中国经验和惠及世界的国际减贫贡献,非常有意义,作为作者非常欣慰和自豪。(记者 杨淑玲 文/图)

(责编:罗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