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前进中的健康江西

推进健康江西建设 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2020年12月26日14:55  来源:江西日报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健康中国战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健康江西建设,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在推进健康江西的建设过程中,我省卫生服务能力更强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健全了,中医药服务更普及了,健康扶贫工作硕果累累,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健康水平持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与2015年相比,我省人民群众主要健康指标呈现“一升三降”的良好态势,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77.2岁,婴儿死亡率从6.9‰下降至4.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0‰下降至7.3‰,孕产妇死亡率从8.69/10万下降至7.34/10万,均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我省连续九年对15-69岁居民进行的健康素养监测工作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5年10.16%提升至2019年的19.85%,高于国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0.68%。

“十三五”期间,我省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公立医院改革考核排名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健康扶贫考核排名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平安医院考评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名;是唯一连续十二年入选全国十大医改新举措(新闻人物)的省份;是全国第一个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通过消除疟疾终审评估的省份和全国第二个以省为单位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省卫生健康委作为全国两个卫生健康单位之一获得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获得2019年度全省政府系统“五型”政府建设先进集体和省委2019年度全面依法治省优秀单位、2019年度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单位。

江西卫生健康改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健康江西建设有力推进 群众健康获得感更强

“人岁数大了,说不定什么时候病就来了,多亏是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否则命就没了……”近日,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民办公助的绿康养老中心,正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散步的郑贤良向笔者夸起了医养结合模式:“以前自己哮喘病要犯了,总是麻烦亲朋好友。在这里,有人专门照顾我,相关药物又可以医保报销,既减轻负担,又很便利。”

同样的一幕也在抚州发生。2018年,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与临川老年养护中心开展“医养结合”合作,医院提供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大病康复等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养老机构负责老人的传统生活护理。一举解决了医院不能养老,传统的养老机构又不方便及时就医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省出台并实施《“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开展医疗服务与养老、旅游、互联网等深度融合,明确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目标,将养老机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民办养老项目纳入规划范围,引导这些基础设施按照医养结合方式进行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全省建设养老基础设施项目168个,新增养老床位2.16万张。南昌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7个城市之一。我省着力推动“养老服务+医疗保健+市场化运作”,与优质养老服务企业签订入赣合作协议,引进国内优质养老服务企业20余家。

我省始终把有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堵点问题、提升便民惠民服务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居民健康卡工程,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2017年末,南昌大力发展智慧健康服务,南昌市区域人口信息化平台正式上线,在红谷滩区、青云谱区试点首发居民健康卡。只要是南昌市常住居民,就可以免费持有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核发的、以身份证为唯一标识的居民健康卡。该卡整合医疗就诊卡、免费接种证、母婴保健证等各类卡证,是南昌市健康领域的“一卡通”。该卡还享有一份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地域范围使用、可随时调阅查询、动态更新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医生可通过居民健康卡调阅电子健康档案,了解患者基础健康和既往病史、检验检查史、过敏史等基本信息,方便医生问诊,提高诊疗效率。目前,全省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达83%。

我省不断打造宜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2016年至2020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7个、国家卫生县城19个、国家卫生乡镇72个,较2016年以前分别增长75%、166.7%、720%。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卫生城市11个,数量达到全省城市总数的50%;国家卫生县城(乡镇)98个,数量达到全省乡镇(县城)总数的6.7%。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91%,提前完成农村改厕三年行动任务。

深化医改走向“深水区” 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世界性难题,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更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深化医改的核心环节,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牛鼻子”,着力破解束缚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疏通影响公立医院高效运行的堵点、补齐制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弱点、化解群众反映改革获得感的痛点,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药品、医用耗材的费用虚高是导致群众“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医改的重要举措之一。我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政策推动,着力破除群众看病贵的顽疾;以机制完善,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2017年,我省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2019年,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耗材加成,终结了持续60多年的“以药补医”历史。2019年,全省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医饮片)30.2%,较2016年下降8.3个百分点;医疗服务收入占比31.1%,较2016年增加5.6个百分点;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36.6%,较2016年增加3.6个百分点;财政补助收入占公立医院总支出比例12.9%,较2016年增加0.84个百分点。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降至9.3%,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27.5%,门诊人均费用增幅降至6.92%,出院人均费用增幅降至8.98%,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均超过90%。

“十三五”期间,我省以推进县域综合医改试点为突破口,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 让百姓尽早享受便捷服务。贵溪是全国第一批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发展改革试点县级市及江西省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市),按照“自愿选择、服务便捷、承载有力”的原则,贵溪将全市25家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到分别由贵溪市人民医院、贵溪市中医院牵头的医共体内,建立了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及14个分院、市中医院医共体总院及9个分院,组建医共体人力资源、财务、医保等十大中心,对所属医共体成员单位实行统一管理,集全市医技资源,建立全市的检验(病理)、影像、心电等中心,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如今,当地的群众在医共体下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我省还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省共组建多形式医联体467个,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住院费用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2.6%、90.85%。

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更好

2019年6月,省人民医院红谷滩院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新城院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红角洲院区、省儿童医院红谷滩院区、省妇幼保健院红谷滩院区先后开诊试运行。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省级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且医院建筑面积小,床均面积远远低于国家建设标准。为解决南昌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群众看病就医不方便等问题,省委、省政府对省属五所医院作出建设新院区规划。省属五所新区医院投入使用后,新增床位数9900张,为全省平均每千人新增0.21张床位,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增量同步扩充1倍以上,进一步加强医疗科技和专科水平,大幅提升处置疑难病症的诊治能力和医院接诊能力。

这是我省不断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我省卫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314个,总投资145.02亿元,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60.69亿元,竣工率全国排名第6位。全省医院诊疗人次从2016年0.63亿次增加到2019年的0.80亿次;县域内就诊率提升到88%,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稳定在60%以上,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患者就医体验大幅改善。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是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省加快推进全省胸痛、卒中、创伤急救、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通过评估认证的卒中中心49家、创伤急救中心24家、胸痛中心53家。全省3个专科入选全国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65个专业被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2018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我省9所医院的40个专科在全部29个学科中,有26个学科进入专科排行榜前100名。全省卫生系统共组建院士工作站9个,200名医疗专家入选我省“百千万人才工程”,8名医疗专家入选我省“双千计划”。2017年以来,共引进博士及正高职称人才41名、高层次学科技术带头人16名,建立赣籍卫生专家库,与来自海内外的900余名赣籍医学专家建立了联系。同时,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成立了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人才交流促进会,聘任19位专家为首批特约顾问,41位专家为顾问,58位专家为成员,与京沪粤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20余项。

健康扶贫持续推进 不让群众“病根”变“穷根”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更需要全力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江西省卫生健康委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围绕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要求,出台健康扶贫工程、再提升工程和三年攻坚行动等政策,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织牢健康扶贫保障网,力阻“病根”变“穷根”,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今年45岁的修水县征村乡白沙村贫困户刘修渠,患有糖尿病和癫痫病,需要长期服药,每月医药费300多元。其母亲患有高血压和脑梗塞,小儿子7年前确诊血友病,每周需要注射2至3次凝血因子,母亲和小儿子每月的医药费需4000多元,经济来源仅依靠刘修渠妻子做点泥水工和当保洁员来维持,用刘修渠的话说:“能借的都借遍了,借到没人敢借了,感觉都走投无路了。”

随着健康扶贫的实施,近几年刘修渠家的医疗保障有了重大变化。仅2019年,刘修渠全家总的治疗费用是140184元,“四道保障线”一共报销了128941元,刘修渠只出了1万元左右,报销比例达90%。现在刘修渠的脸上又重新洋溢出爽朗的笑容。

2016年以来,江西实施精准健康扶贫工程,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的“四道医疗保障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费用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下。2016年至2019年,全省因病致贫家庭减少26.7万户,累计减幅94.3%,每年对全省的脱贫贡献率在40%左右,为我省如期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横峰县港边乡何家村叶坞组13岁女孩程梦娜,2014年患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2019年6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复查时又发现患左手上皮样肉瘤,为了防止病情继续恶化,医生建议将程梦娜左手手肘以下进行截肢。全省实施的大病免费救治和一系列扶贫政策,帮助这个贫困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 目前,程梦娜截肢手术已经实施成功,并于今年8月13日出院。程梦娜2019年医疗费用为10.32万元,自费仅1.03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因病致贫。

像程梦娜一家这样通过大病免费救治,力阻“病根”变“穷根”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健康扶贫政策的关怀下,他们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奔小康的劲头也更足了。

目前,全省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均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从2009年开始,我省大力实施10种大病免费救治和25种大病专项救治,已累计救治大病患者151万例次,其中免费救治140万例次、专项救治11万例次。

中医药强省战略阔步前行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完善

在武宁县工业园区卫生院,来自武宁县中医院的热敏灸专家正在对该院中医馆的中医们进行热敏灸操作技术培训。“现在我院中医馆能提供中医内科、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刮痧等11种适宜中医技术。今年还引进推广了热敏灸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该院院长周鹏程介绍。据了解,武宁县目前共建设乡镇卫生院中医馆19家,配备了一批中医诊疗设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武宁县卫生院中医馆是我省大力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我省印发《江西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组建省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江西省中医药大会,完成修订《江西省中医药条例》,着力发挥优势,推动传承创新,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完善。据介绍,截至2019年底,我省共有中医类医院121所,其中中医医院110所,中西医结合医院11所,三级中医类医院16家。中医类诊疗人次2435万,中医类医院1511万人次,中医类医院门急诊1457万人次。全省1411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覆盖率达82.27%。全省9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3.5%乡镇卫生院、67.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占基层医疗机构总服务量的近30%。同时,我省积极推进热敏灸技术普及推广,推进武宁、高安、泰和、玉山4个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建设。开展热敏灸技术推广应用培训,推进治未病健康服务为主体的热敏灸小镇建设,目前建设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4个、热敏灸小镇9个,培育热敏灸相关产品企业16家。

“十三五”期间,我省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完成16个品种的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的国家验收工作,组建成立了江西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围绕热敏灸,樟树帮、建昌帮中药饮片炮制,“赣十味”“赣食十味”种子种苗等,积极开展中医药地方标准研究和企业标准认定。截至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240万亩,较2017年实现成倍增长。(戴岳华 王乃清)

(责编:邱烨、毛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