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忠代表(天津市委书记)
张国清代表(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奇代表(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坚持共享发展 致力共同富裕
李鸿忠代表(天津市委书记)
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十四五”重要目标,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天津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与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紧密结合起来,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十四五”重要目标,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享发展聚焦“共”,共建共享是重要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执政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共享发展突出“普”,着眼普惠、面向普通、惠泽普遍。我们坚持“让大多数人受益”,聚焦少数困难群体,“多买炭、少买花”,着力在解决差、弱、短、欠问题上下功夫。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连续5年提前和延长供暖期,面向97%的老年人探索破解居家养老难题,学前教育两年攻坚新增学位12.4万个、使毛入园率达到92.7%,875平方公里湿地修复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保护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让津沽大地绿意盎然……这一张张民生成绩单为新发展理念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作了生动注脚。
共享发展重在“责”,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以历史担当解决历史遗留问题,30多万户群众拿到了渴望三四十年的老旧公房产权证,148万平方米棚户区全部改造,546块“飞地”告别了“无主之地”的困扰,4000多件信访积案清仓见底……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成为历史,千家万户几十年的期盼成为现实。
共享发展贵在“心”,以爱心暖民心、以真心换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强化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向群众汇报”活动校准党员干部的公仆定位,“海河夜话”的柔柔灯光在群众心中闪亮,“早看窗帘晚看灯”饱含社区干部对空巢老人细致入微的爱心……坚持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必将让这座城市更加温情、更有温度。
本报记者 富子梅整理
大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
张国清代表(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时指出,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工业是辽宁的命脉,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我们要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辽宁振兴,以辽宁振兴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下大力气转方式、调结构,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改造升级“老字号”,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深度开发“原字号”,对冶金、石化等“原字号”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改变“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的状况,推进“原字号”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培育壮大“新字号”,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提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水平,实现辽宁“数字蝶变”。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创新饭”。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发挥辽宁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学研三方共同奔向市场、奔向需求,让技术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现实生产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立法。
强基础、扬优势,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贡献辽宁力量。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突出抓好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让优势更加突出。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打造标志产品和领军企业。
本报记者 王金海整理
以创新引领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刘奇代表(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创新引领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千方百计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创新驱动,平台是重要基础。我们大力实施创新平台攻坚行动,切实抓好创新平台的布点落子,加快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功能作用,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和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落户江西,支持本省高校、科研院所做大做强,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促进高质量科技创新。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创新发展关键要落在“产业化”上,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我们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做实做优做强做大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重塑“江西制造”辉煌。
全力以赴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创新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我们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大力度引进各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提高本省高校毕业生留赣比例,想方设法聚集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特别是抓住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实施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以求贤若渴、广纳英才的胸怀引进人才,以“店小二”“保姆式”的服务打动人才,为各类人才来赣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齐心协力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本报记者 郑少忠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06日 第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