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业兴民富
——瑞昌市码头镇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码头镇是长江入赣第一镇,素有“金城”之誉,是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镇。今年,该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至8月,镇本级完成财税收入2.26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财税收入;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发展后劲足。
前不久召开的瑞昌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开放引领、绿色示范、工业强市、实干争先”发展战略,描绘了瑞昌未来发展蓝图。“我们将认真按照瑞昌市委对码头镇‘五个作示范、勇争先’的要求,保持昂扬向上的奋进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码头镇党委书记华阳说。
镇园融合发展,蹚出新路子
9月初,笔者来到码头镇,感受了大企业的磅礴气势。江西最大台资企业——总投资80亿元、年产水泥1400万吨的江西亚东水泥公司,江西最大港资企业——总投资165亿元的江西理文造纸和化工公司,江西首条、中国第六条海底电缆生产线——总投资10亿元的江西吉恩重工有限公司……这些企业投资大、设备先进、技术一流。
该镇已成为瑞昌市工业的主战场。“工业是码头的立镇之本、强镇之策、兴镇之要。”镇长袁志锋说。
瑞昌市有19.5公里优质长江岸线,全部在码头镇境内。上世纪90年代以前,码头镇几乎没有工业企业。1997年10月,江西亚东水泥公司落户该镇后,瑞昌市充分利用长江水运优势,在码头镇设立工业园,举全市之力发展工业。
作为瑞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码头镇积极推行镇园融合发展,园区建成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笔者站在长江梁公堤附近的山坡上俯视码头镇,只见处处是项目建设的火热场景,中国建材集团、中国林业集团等大企业纷纷来码头抢滩发展,天启新材料、瑞易德新材料等一批“5020”项目(投资50亿元和投资20亿元)相继投产。截至今年6月,落户码头镇的企业达743家,总投资8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9家,年纳税超过亿元的企业4家。
探索改革路径,激发新活力
码头镇过去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车大马小”和“责大权小”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发展。
“我们通过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增强了码头镇自我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不仅凝聚了力量,而且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激发新活力。”华阳说。
码头镇行政审批局是九江市首个乡镇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建成“一门式、一站式、一窗式、一网式”行政审批服务智慧大厅,前台综合受理、后台流转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实现了群众、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市镇两级实现“一网通办”。“码头镇政务服务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改革后办件量较改革前翻两番。”码头镇行政审批局负责人刘国军说。
该镇还把便民服务延伸到村(社区),对19个村(社区)的便民服务点进行升级改造,实行由村(社区)干部代办制和帮办制,让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改革出活力。去年,码头片区实现财税总收入20亿元,镇本级财税收入2.75亿元,地方收入及可用财力居瑞昌市各乡镇之首。今年8月,码头镇人民政府被评为2020年度全省政府系统“五型”政府建设先进集体。
推进绿色发展,增强新动能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码头镇上下达成共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依托长江但不能依赖长江,推进绿色发展。围绕瑞昌市“3+N”产业发展体系,开展延链、补链、壮链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木业家居、高分子新材料、绿色建材等产业项目,推动产业集聚集群。上半年,该镇引进产业项目3个,签约资金27.1亿元。同时,推动亚东水泥、理文造纸、理文化工等大企业做大做强,厚植发展优势。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该镇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工业反哺农业、三产助推一产上做文章,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员转移,多渠道帮助农民就业创业。同时,做大总部经济,加强与境内企业沟通联系,争取其基建施工方在码头设立分公司或项目部,增强新动能。
该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整合镇村两级资金,投资5200万元, 建设了3.8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预计每年收益320万元,可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近百万元。扎实推进“一乡一园”创建工作,重点培育粮油、果蔬、水产、山药等特色产业,争创九江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何深宝)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