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改造我补钱 南昌新建区小作坊有“大作为”

人民网南昌11月30日电 整洁的瓷砖、洁白的工作服、卫生规范的操作、合理的分区布局、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提到小作坊,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卫生状况差、安全与质量堪忧,但在南昌市新建区的食品生产小作坊却呈现出规范、卫生的生产加工情景。近年来,新建区依据《江西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三年提升计划》,针对全区食品小作坊实际情况,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实处着力,创新机制举措,扎实推进全区食品生产小作坊提升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细定标准强推进
“以前我们家都是按长辈传下来的方法做豆腐,很多地方不规范、不卫生,从来没有考虑过食品安全的问题,想想还真有些后怕。现在我们严格按监管人员给的标准做,不懂的还可以随时问,自己安心、消费者放心,生意也好了很多。”新建区素珍豆腐加工店负责人胡素珍说。
“我们先对全区登记在册的133家小作坊进行全覆盖走访调研。然后根据全区食品小作坊总体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组织专家和经营者研究制定‘酒类、豆类、肉类、酱菜类、糖类、面粉类’等10个类别的食品生产小作坊提升改造标准和规范,让经营者知道怎么提升改造。再通过‘一坊一档’‘一店一图’‘样板引领’‘1对1指导’等方法引导经营者对自己的作坊进行提升改造。”新建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说。
以奖代补提效率
为充分调动经营户提升改造积极性,新建区根据全区食品小作坊实际状态,研究出台了小作坊提升改造以奖代补措施。依据小作坊提升改造投入金额、完成任务时间、改造效果等情况评定改造等级,分别给予2000、3000、6000元的补助,减轻经营户资金压力,保障高标准改造,高水平达标。
“我们改造自己的作坊,政府还给补助,这次的提升改造很划得来。”新建区大塘南江米酒酿造坊负责人彭堂殿说。
打造品牌助发展
“提升改造只是基础,我们目标是助力企业更好的发展。这次我们针对新建区特有的老牌子、老口味的食品生产小作坊,从品牌、标准、名特优食品作坊、非遗保护、中华老字号等多维度,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推动食品小作坊从加工价值向品牌价值、文化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促进经营户谋求更大的发展。”新建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
“我家世代做挂面,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了,在新建区提起‘陈老表’手工挂面还是很有名气的,但因为是家庭作坊,以前都是小打小闹,产品一出区人家就不认了,利润很一般。经过提升改造,市场监管人员不仅对我们的厂区布局、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等进行了规范,还从商标注册、品牌打造、非遗申请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扶持和指导,现在我们已从日产200斤已经发展到日产2000斤。”“陈老表”手工挂面传承人陈小余表示。
截至目前,新建区已完成所有正常经营的99家食品生产小作坊提升改造,同时,引导其向产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出了“陈老俵”手工挂面、“胡老太”酸菜鱼、“大塘清明酒”等知名地方特色食品,食品生产小作坊提升改造正面社会效益整体显现。(秦海峰 熊全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