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的井和巷(我与一座城)
修水是赣北的一座小城。
你可能很难想到,这样一座小城,会有那么多“井”和“巷”。祝家井、铁炉井、周家井、孝友井、义井、徐家井、午水井……从这些井名中,你能感受到它们独特的魅力。义井巷、铁炉巷、协佑巷、殷家巷、皂角巷、余家巷、山谷巷、黄荆巷……一条条巷子,深深悠长。小城修水,自古有“九井十八巷”之说。据《修水县志》记载,大约一千二百年前,修水就有了井、巷的相关历史。
久居修水县城,我熟知每口井的地点,每条巷的位置。甚至,熟悉那些井和巷旁边的院落叫什么名字。古建筑的挑檐,马头墙的剪影,一股庭院深深的滋味袭来。
修水,一个看似古静悠然的小县城,却有着自己的底气和骄傲。在那些古老的井、巷之外,这里还是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有着不一般的红色印记。
2005年3月,我来到修水县城的一个单位报到。随即,在铁炉巷一幢常年被绿树掩映的三层小楼内,租了一间小屋。这便是我临时的家。一开始,我只是计划在这里小住些日子,找着合适的机会再去大点的地方。没想到,在这里住下来,就哪儿也不想去了。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了这座小城,喜欢上了那些井和巷,喜欢上了一种安然的生活。
那时的修水县城很小,很拥挤。我住的地方,算是小城最繁华的地方。小巷里店铺林立,小吃店、理发店、缝纫店……一家连着一家,沿街摆满摊点菜担。天还未亮透,各种吆喝声已此起彼伏。
我最喜欢吃的是薯粉和米粉。小时候,母亲就用薯粉做成各种食物,比如哨子。哨子算是修水本地的一道特色小吃。后来我也学会了其中的手艺。巷子里那家铺子的张婶做的哨子,比我母亲的手艺还好,特别好吃。香甜的气味弥漫在整条小巷中。
巷子与院落重叠着。院子已经很旧了,不知道里面住过多少代人。有的保护得好点的院子里,还住着一些老人和孩子,以及外地来的人们。
修水是蚕桑之乡、茶叶之乡。现在有的巷子里还有丝绸铺、茶叶铺,一些老人还做着丝绸和茶叶的生意。或许有的院子里,就曾住过丝绸或茶叶商人。
院落里有井,巷子里也有井。井是根据人口的布局设置的。附近的人们特别爱护每一口井。只要有一片叶子落进井里,都会及时地打捞上来。因此,井水总是很清澈。
白天的巷子和夜晚的巷子是不一样的。热闹的小巷,到了晚上就变得安静起来,可以听见清脆的虫鸣声,还有井里“咕咚咕咚”朝上涌的水流声。
夜晚,月光倾泻下来。老远,我就看见一个光着脚丫的孩子坐在一口井旁,仰着头,用手比划着天上的星星。
孩子们熟睡了。我楼下的阿婆还在熬着萝卜汤。香气从窗户弥漫进来,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奶奶半夜给我熬汤的时光。
自我到县城工作后,除去出差、外出,我几乎一直生活在这里。除了工作和写作的时间,我最喜欢的事是去那些井边、那些巷子里转一转。我时常会面对着巷子,坐在井旁,想一些往事,再想一想未来的生活。
转眼间,我在修水县城工作生活已有十余年。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修水县城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原先修水县城只有十五万人口,现在常住人口达到三十多万。县城还新建设了南城新区和良塘新区。2019年,县里投资上亿元启动了城北老城改造工程项目,力求保持“九井十八巷”的古城味道,同时,为居民们营造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
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告别了修水老城,在良塘新区的高楼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坐北朝南,能看见小区花园的一角,两棵银杏树对着窗台。透过银杏树远望,小城风光别样美。
前些日子,我又去了那些巷子。我发现,它们再次“活”了起来。这种鲜活,与之前的“烟火气”又有些不同:在小巷中行走,偶尔会遇到外来的游客。院子里搭起了戏台,宁河戏、采茶戏等修水地方戏轮番上演。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吹弹唱念之声、喝彩声不断。
记得搬离巷子的那几天,我在巷子附近走了好几遍。在这里生活久了,很是不舍。我早对那些井、那些巷有了深深的感情,有了一种看不见的念想。这种念想已伴随着时光,一点一滴地浸润在我的生命里。
我想,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可以与一座适合自己的小城一起度过,那真是一种幸运。于我而言,这座小城就是修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