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样板之地
金秋十月,俯瞰赣鄱大地,从北到南,浮梁红柿、江湾雪梨、广丰马家柚、南丰蜜橘、信丰脐橙、赣南蔬菜,红火火、黄橙橙、绿油油,红橙黄绿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五谷丰登”图。
在这片土地上,脱贫攻坚取得了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宣布脱贫摘帽,拉开了全省、全国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序幕;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6万人全部脱贫……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这片土地同样交出了亮丽答卷:井冈山、石城、于都、兴国四地入选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代表国家对外分享展示中国减贫经验成就;2021年,在全国乡村振兴四项考核中,我省各项考核均列全国第一方阵;在2021年度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综合评价为“好”的等次,同时资金绩效评价获得“优秀”等次,获得奖励资金7.3亿元;在2021年度国务院30项重大政策措施督查激励事项中,涉及乡村振兴领域两项均获激励,其中,信丰县入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并获得激励支持;赣州市入选“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并获得激励支持。井冈山市、资溪县作为2021年度“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县(市、区),共获国家支持资金1亿元,两地年度评估分获“A”“B”级等次,全国综合排位前10名,获国家奖励800万元、并增加我省2022年度1个项目县(市、区)名额。我省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等创新经验得到国家肯定并推广。
守住“底线”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如何守住“底线”,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如何及时从数千万人口中发现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致贫的困难户?又如何帮助他们摆脱困难?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关键是提前发现返贫致贫的苗头。早在2020年10月,新余市出台了《关于加强部门参与长效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依托电子政务共享数据统一交换平台,打造新余市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发挥系统信息门类广、速度快、数据准的功能优势,以县(市、区)为主体,各部门参与,将信息比对贯穿预警、监测和帮扶全过程各环节,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提供数据支持。
在此基础上,我省开创性地开发“江西省防返贫监测平台”。以“农户自主申报、部门数据比对、干部常态摸排”三线并行模式,合理设置预警标准,确保符合监测对象条件的农户应纳尽纳、一人不漏。为夯实脱贫基础,我省抓排查整改,多次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排查行动,通过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排查,检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产业就业帮扶、搬迁后扶等13项内容,建立问题清单,逐个整改到位。
同时,我省建立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系统双月调度推进机制,采取全省视频会形式,调度进展、通报问题、交流经验、提出要求,调度监测对象收支状况、“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状况等,重点检查监测对象新增识别户或自然增减户的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同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暗访督导中,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其他单位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不听汇报和直奔基层、直接入户的“四不两直”方式,进村入户抽查核实监测对象落实帮扶、风险消除等情况,发现问题并督促立行立改。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有长效机制。
2020年2月,原省扶贫办、省财政厅、江西银保监局联合出台指导意见,在全省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市、区),为农村“两易户”(指“因病”“因学”“因灾”及不可抗力因素等易致贫低收入户和易返贫的脱贫户)实施防贫保险,构建防范致贫返贫风险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省乡村振兴局强化组织调度,定期将防贫保险开展情况纳入双月调度范围,对各地参保、理赔情况进行调度,推动切实发挥保险作用。特别是在汛情期间,我省对受洪灾影响较严重的地方,组织实地调研,及时督促快速开展防贫保险勘察、定损、理赔工作。同时,督促各部门做到及时参保、及时审核、及时理赔,让防贫保险筑牢“防贫堤”。去年,全省累计投入防贫保险资金1.38亿元,全省共启动防贫保险理赔5077例7000多万元。
接续奋斗 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走进茶园环绕、曲径通幽的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村民小组,这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人居环境提升为契机,找准文化传承切入点,推出茶旅、茶艺振兴之道路,成为国内茶旅推介会、研讨会、艺术节、音乐节等网红打卡地,2021年,寒溪村村集体收入达3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无数个寒溪村的变迁,汇聚成彪炳史册的成就。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续奋斗,全省上下满怀信心开启新征程。
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有产业、能致富?我省创新推行“点长制”,明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由县级领导或乡镇负责人担任“点长”,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安置社区治理、发展集体经济等工作。同时,建立“点长牵头+党建引领+移民管理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共建”工作模式,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加强安置点居民的日常管理、生活文化服务等。目前,全省886个安置点均实现“点长制”全覆盖。
如何推动全省农村厕所问题摸排整改精准落实?依托原“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我省探索建立乡村振兴大数据管理系统农村厕所革命分系统,设“精准建档、精准摸排、精准整改、精准管护”四大模块,为厕所“建档”,摸排和整改问题厕所,从而实现全部厕所精准管护。江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基本实现,“厕所革命”三年攻坚任务超额完成。目前,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6.4%。
如何让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我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等新型帮扶经营主体,实行“搭建六类平台、完善一套机制”的“6+1”就业帮扶模式,通过帮扶企业、工业园区、帮扶车间、合作社、公益岗位等就近就地就业,其中建设村级(联村)扶持产业基地1.53万个,直接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17.28万户,带动就业8.14万人。2021年,全省脱贫户人均收入达14391元,同比增长14%;脱贫县农民人均收入达14452元,同比增长12.2%。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达138.3万人。
如何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围绕“资产家底清晰、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管护主体职责明确、运行管理规范”目标,在江西省精准脱贫大数据平台基础上,我省开发了扶贫资产管理系统平台,可以“自下而上”对扶贫资产进行大排查、大清理,也可以“自上而下”由相关资金行业部门结合扶贫资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台账进行追踪核查。2021年,全省共清查扶贫项目资金总规模654.07亿元,项目资产总规模636.7亿元,形成资产占比97.35%。
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顶层设计夯实基础。
去年5月26日,江西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紧接着11个设区市乡村振兴局先后成立,并立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机制,乡村振兴全面提速。我省聚焦“三类区域”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把100个县(市、区)划为18个先行示范县、57个整体推进县、25个重点帮扶县,分类指导帮扶;从全省选定了1841个村,进行重点扶持,“十四五”期间,每年每村给予100万元资金扶持。
在“四化建设”中重组乡村振兴工作站(室),全省1565个乡镇扶贫工作站、1.75万个村级扶贫工作室全部转为乡村振兴工作站(室),建设配置“规范化”、服务管理“网格化”、信息采集“专业化”、协调对接“精细化”,全面提升乡村振兴保障能力,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乡村振兴系统同频共振落实工作。
乡村要振兴,发展要先行。
——我省把持续推进产业帮扶作为首要发展任务,瞄准现代化方向,实施“赣鄱正品”品牌创建三年行动,创新“农业+N”融合模式,发展壮大绿色大米、生态水产、有机蔬菜、休闲农业等千亿元产业集群,赣南脐橙、“四绿一红”(江西茶叶)等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产业逐渐“强起来”;
——全省坚持精准化理念,针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脱贫人口等各类主体,用好财政惠农信贷通、小额信贷政策,让政策“活起来”;
——江西持续深化消费帮扶,规范帮扶产品销售管理,继续开展“六进”活动,累计帮助销售帮扶产品金额85.9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采购金额9.26亿元;
——我省注重多元化受益,加强经营主体带动增收、村级集体参与增收、脱贫群众多元增收模式,让脱贫群众充分融入产业利益链和嵌入产业价值链,注重租金、股金和佣金的“三金收入”,让利益“联起来”。全省培育带动经营主体5.18万个,直接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28.46万户,带动就业18.89万人。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生活因文化更美好,集民智、汇民力,我省乡村治理效能持续加强。
近年来,我省立足“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着力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思想引领立心铸魂、道德教育成风化人、文化振兴惠民利民,从而实现移风易俗弘扬新风。全省面向基层农民群众组建宣讲队伍134支,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等特色宣讲3400余场,坚持每月组织“我推荐 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国好人”上榜人数连续三年排名全国前五,组织1752个省级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后评选了138个全国文明村镇、200个江西省文明村镇。
如今,我省“田秀才” “土专家” “农创客”等新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赋能我省新时代“五美”乡村,一幅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乡村振兴画卷已徐徐展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