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醫生郭璐萍——

在撒哈拉,留下醫術與愛(百姓影像)

本報記者 孫 超

2020年01月09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5年在突尼斯,郭璐萍剛完成對一名嬰兒的搶救。

資料照片

郭璐萍,這位江西省新余市婦幼保健院的女醫生,雖然無法再拿起手術刀,卻用另一種方式踐行著永遠做一名好醫生的諾言。

“我真的離不開,一天都離不開”

“我是醫生,我可能有腫瘤,我需要做檢查。”2016年1月,從突尼斯輾轉迪拜,經過20多個小時的飛行后終到南昌,郭璐萍來不及回家,直奔醫院。直覺告訴她,自己胸部的腫瘤可能是惡性的。

其實,四五個月前,在萬裡之外的突尼斯,郭璐萍就發現自己可能有腫瘤,但她沒有聲張。直到農歷年前的探親假期,她才顧上。一番檢查下來:乳腺癌中晚期。

“我在突尼斯,每天治病救人。我真的離不開,一天都離不開,一個小時都離不開。”郭璐萍說。

2014年11月,郭璐萍作為中國第二十一批援外醫療隊員,前往非洲大陸最北端的國家——突尼斯。西迪布茲德省醫院在撒哈拉沙漠邊緣,沙暴一起,隔幾米就看不見人,口鼻裡全是沙塵﹔設備還不如國內的縣級醫院,產科隻有一個病房、一個醫生。

在醫院,郭璐萍有時每天要做四五台手術,多的時候有十幾台。總是趕不上飯點的郭璐萍隻好一口冷水一口面包,常常把口腔黏膜都嚼破了。后來,她索性就面包泡水,弄成一杯稀糊糊再吃。

“不光我這樣,援外醫療隊的醫生都是好樣的。”郭璐萍說。

“就是給我一張門板、一個木床,我也能做手術”

個人的能量畢竟是有限的,醫療隊總有走的一天,如何改進當地醫院的就診流程、工作制度,郭璐萍一直在心裡盤算。她發現當地醫院工作制度落后,產科隻有一個手術間,手術隻能一台一台做,有時病人隻能等待,而外科有時卻有閑置的手術台。

郭璐萍找到醫院的外方領導,提出要多台產科手術並行。但這裡沒有先例,風險誰來擔?“就是給我一張門板、一個木床,我也能做手術。” 她的法語並不流利,但態度堅決。

一位臍帶脫垂的產婦被送到醫院,可是手術室裡上一台手術還在進行。“臍帶就是胎兒生命線,臍帶脫垂,十分危險。”外科護士不懂產科操作,郭璐萍自己拿鉗子,一個人把醫生和護士的活都干了。嬰兒呱呱墜地,醫院裡響起一陣歡呼。

當地人被中國醫生的專業、敬業與拼搏所震撼,而中國醫生帶來的工作制度,也被沿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曾經居高不下的新生兒和產婦死亡率降了下來。

多年的無私援助,厚植了友誼的土壤。郭璐萍說,當地亞洲面孔少,從幾歲的孩子到七八十歲的老人,見到黃皮膚黑頭發的人,大多會喊一句:中國醫生!郭璐萍說,“這使我感受到,人和人之間,心靈是如此相通。”

“請求你們再派郭醫生這樣的人來”

時任江西省衛計委巡視員的賴厚明曾到醫院看望醫療隊的其他醫生。一聽說他是中國來的,人們一下子就涌了上來。“郭醫生還好嗎?”“她還能回來嗎?”“請求你們再派郭醫生這樣的人來!”賴厚明當場流淚了。得知這一切,做完手術不久的郭璐萍更是泣不成聲。

郭璐萍悄悄地找到自己的主治醫師,要求帶著藥物和化療泵再回撒哈拉沙漠,完成自己對病人的承諾。上級領導得知后,說服了已經買好機票的郭璐萍留在國內治療,“你不是一個人,你背后還有一支隊伍。”這支隊伍,正是前赴后繼的中國援外醫療隊。50多年來,中國醫生用超過兩萬人次的服務,造福病人超過兩億人次。

“用另外一種方式再回去。”盡管還在術后5年危險期內,不能再拿手術刀的郭璐萍,卻始終放不下這個夢想。作為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的愛心大使和省市兩級婦聯代表,她把自己融入更廣闊的事業中,投身“一帶一路”衛生健康領域。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09日 07 版)

(責編:毛思遠、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