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活起來

——一場關於廬陵文化的思想碰撞與對話

2020年01月10日14:33  來源:江西日報
 

  廬陵文化源遠流長 記者鄧安攝

  文化脈動

  廬陵是吉安的古稱,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其文化之厚重、氣質之獨特,在江西乃至全國都影響深遠。如今,全國地域文化研究熱潮悄然興起,廬陵文化作為贛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現象,正以其獨特的魅力,為學界所重,也衍生出了豐富多元的當代價值。

  2019年12月28日,一場由南昌大學谷霽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辦的主題為“廬陵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高峰論壇在南昌舉行,30多位專家學者你來我往,觀點交鋒,掀起了一場以“廬陵文化”為要義的頭腦風暴。

  記憶與溯源:

  廬陵文化的由來和詮釋

  “郡縣天下,厥有廬陵。”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廬陵之名從此浮出歷史水面。這也是廬陵行政建置的最早記載。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置廬陵郡,轄今江西峽江、永豐以南,萬安以北的贛江流域,領漢舊縣二,分置七縣,共領九縣。隋時廬陵改稱吉州,元代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吉州改為吉安路,取“吉泰民安”之意,沿用至今。

  自西晉永嘉之亂至晚唐宋末,大量北方人渡江南遷廬陵。北方人帶來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化觀念,在南北交融的歷史進程中,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璀璨奪目的廬陵文化。

  “‘廬陵’這個名稱被世人所熟知,和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有關。”論壇上,吉水縣文聯主席、長期研究當地史學的楊巴金說,1045年,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由此名句,人們記住了歐陽修和廬陵,歐陽修受到家鄉后代的景仰,廬陵也成為家鄉后代倍感榮耀的一張名片。

  對廬陵的詩文描述,當然不止於此。的確,2200多年的滄桑歲月,使廬陵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獨具特色的廬陵文化。吉安市方志辦主任劉后魁認為,廬陵文化是指以古廬陵郡治為中心的區域文化,是古代廬陵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枝絢麗之花。廬陵文化內容涵蓋名人、科舉、書院、建筑、青銅、陶瓷、禪宗、江右心學、江右商幫、移民遷徙、農耕技術、民俗文化等等,范圍包含當今吉安市所轄的十縣、兩區、一市之地域。

  “廬陵文化這個概念,也許有官方表達、學者表達、民間表達等多重解讀,在我看來,用6個詞12個字來概括,我覺得比較准確。”吉水縣作協主席周小鵬認為,崇文重教是廬陵文化必不可少的特征,所以“崇文”是廬陵文化中重要的關鍵詞。“執禮”指的是社會規矩、制度,廬陵地區的人向來很遵守規矩,這是必須的。“守正”“秉忠”則是以文天祥為代表的士人的風骨節氣。第五個詞“懷義”,這義氣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最后一個詞是“恤民”,即歷朝歷代以來,在廬陵做官的人,大都體恤老百姓,最典型的是楊萬裡,不管在哪裡做官,都能把百姓裝在心中。心中有民,他所做的一切也都坦坦蕩蕩、堂堂正正。

  吉安縣政協文史委主任歐陽和德認為,他所理解的廬陵文化,具備兩個鮮明的特征:一是廬陵人具有鮮明的個性。廬陵地區是丘陵地帶,促狹的地理形成了促狹的性格。隨著移民的到來,本地人跟外地人爭利,於是形成了好斗好訟之風,但隨著法治的逐漸完善、文化水平的提高,這樣的個性轉化成了廬陵人爭權維權的意識。這種與生俱來的性格,反映到文人身上,就成了“隻認是非,不計得失”的性格特點,文天祥、謝縉身上,都有這樣的體現。二是吉安、吉州這個地方,曾經被稱作歐鄉。元朝有一個大學者曾經說過,廬陵之學大抵歐陽之學,廬陵的學風、學問、思想大抵上就是歐陽的學問影響,廬陵文化以歐陽修為標杆,形成的知識分子集團,他們的價值觀、行為模式、文風,相互影響,共同促進, 由此生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特征。

  眼光與高度:

  廬陵文化的研究,要有整體史的觀念

  廬陵文化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顯赫於世的代表人物,還有輝煌的文化成就。廬陵“讀書人多,文教設施多,建功立德者多,發表著作多,達官聞人多”。愛國主義,必談文天祥、楊邦乂﹔文學和史學,必談歐陽修﹔詩詞成就,必談楊萬裡、劉辰翁﹔哲學,必談羅欽順、鄒守益﹔地理學,必談羅洪先﹔百科全書,必談解縉等等。

  不唯如此,廬陵文化中所蘊含的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兼收並容的文化群體、群星燦爛的文化氛圍、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以及文章節義的地域特色,與江西地方區域性文化的優秀代表——臨川文化、豫章文化並駕齊驅,與全國地方區域性文化的優秀代表——蘇州文化、杭州文化競相媲美。

  正因為此,對廬陵文化的研究、發掘,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館長劉后濱說,搭一個論壇平台,讓研究地方文化的各路人士聚集在一起,交流探討研究廬陵文化的心得體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機制。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研究,資料是基礎。他認為廬陵文化的研究,現在散布的資料較為豐富,一些學者在不斷整理吉安出土的這些資料。只是,這種小范圍的整理是不夠的,應該做吉安出土資料的匯編。研究地方文化,最好要有一點整體史的眼光。站在吉安研究地方文化,容易被那些狀元、進士遮蔽,欠缺宏觀視野和歷史高度,還缺乏交流合作。把材料整理出來,大家一起交流,結合每個人研究的專長,有時候跨度大一點都沒關系,相互碰撞交流之下,反而可能會產生一批成果。

  劉后濱說,要重視民間文獻的收集和辨偽工作,對碑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要盡快出版,努力建設廬陵文化資料匯編和數據庫﹔要將廬陵文化置身於中國歷史發展中去研究,不斷挖掘內涵,提升格局,彰顯價值。

  廬陵文化的研究,並沒有地域上的界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賀喜,就對廬陵文化的研究充滿興趣。她的團隊在兩年前進行了一項人文科學的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研究“廬陵文化”。

  賀喜說,這一方面跟她是江西吉安人有關,另一方面,回到學術史的脈絡,她認為中國的歷史不能繞開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一講到國家跟社會的關系,我們都會講到禮儀,而禮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怎麼處理我們跟祖先的關系,怎麼處理宗族的問題。宗族假如是一個社會制度的話,它的這套制度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在廬陵,從唐末到宋代,恰恰可以找到整套制度從開始發明到普及、推廣、延續這樣一個鏈條。也就是說,通過研究廬陵文化,可以發現它既是中國很多原生文化的樣本,也是中國千年整體史的倒映與呈現。從宗族、祠堂、家譜、碑刻這些物証出發,可以窺見這些制度的發明對整體社會與歷史的影響。

  傳承與發展:

  讓廬陵文化看得見、摸得著、活起來

  廬陵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華民族文化史冊中佔有重要一席,諸多文化精粹早已進入“全國之最”行列。

  自唐以來,廬陵地區中進士者近3000余人,為全國州、府之最﹔吉安縣的吉州窯是全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名窯遺址之一﹔明代吉水解縉主持編纂的《永樂大典》,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書﹔宋代泰和曾安止撰寫的《禾譜》,是我國最早的水稻品種專著﹔明代狀元羅洪先繪制的《廣輿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集……假如從文化源流的角度來看,廬陵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又是井岡山紅色文化的重要來源。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吉安的廬陵文化厚重綿延,紅色文化洶涌澎湃,生態文化令人陶醉。

  人文的浸潤,水土的滋養,才有一個地方文脈的延續與傳承。

  在今天,廬陵文化的當代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

  2019年8月,吉安市出台了《關於加快文化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專門章節闡述了廬陵文化的研究、傳承、普及與創新,一系列做法,既具地方特色,又有全國意義,值得思考和探索。

  談到傳承與發展,吉安市方志辦主任劉后魁說,他一直以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的祖先亡故了嗎?沒有,他活在我們的血液裡,活在我們的文化裡,因為那種與生俱來的基因,已經深深扎根在腳下的這方大地與泥土中。正是有了這種傳承,才有我們的今天,所以這種文化不僅是活的,還在今天產生著重大影響。作為地方文化工作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我們要做好基礎性的工作。

  一種文化的傳承發展,最直觀的是能看得見、摸得著、活起來。對此,江西廬陵人文谷董事長陳萬洵可謂深有體會。他說,“耕讀傳家、忠勇節義、良知踐行”是對廬陵文化最好的陳述,這也是廬陵文化的當代應用與價值。他們的團隊打造的廬陵老街,就是以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把廬陵文化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讓廬陵文化更加立體,更加具象,更加讓老百姓看得見,體驗得到。

  井岡山大學歷史系主任李伏明認為,讓文化活起來、讓文化遺產更具“顏值”,讓文化遺產更加美好,是文化傳承發展的應有之義。他認為廬陵人文谷打造的廬陵老街,使吉安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及其記憶有了一個可見、可玩的場景和載體,而不是寫在紙上、挂在牆上、說在嘴上的近乎虛幻的東西,彰顯了吉安地方文化“他鄉即故鄉,故鄉即他鄉”這一意蘊深厚的地域歷史文化的本色,從而讓這種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更具有號召力。

  楊巴金認為,提升廬陵文化對外影響力,一是要更新理念,瞄准特色,始終把內容建設擺在第一位,以“文章節義”為核心要旨,提煉出能表現廬陵文化的元素符號,真正打好地域文化的特色牌﹔二是要從文化源流角度挖掘其內在價值,緊扣“兼容並包,創新開放”的時代內涵,挖掘出廬陵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內在特質,將其打造為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一張精美名片與金字招牌﹔三是要從文化市場角度去挖掘其價值。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之准則,將廬陵文化中的核心元素,融入文旅產品設計和文化產業建設,猶如河南黃帝文化一樣,真正做到全國聞名,世界知名。

  論壇主辦方、南昌大學谷霽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黃志繁教授認為,上世紀90年代,江西曾經有一段時間興起過贛文化的大討論,當時很熱鬧,人們對文化的理解,人們的觀念、思想被攪動起來了。今天我們舉辦廬陵文化高峰論壇,一方面是通過這樣的平台深入交流,推動專家學者們扎扎實實做研究﹔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能產生影響,讓文化走出去,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弘揚。

  此外,與會的專家學者鄒錦良、李洪華等就廬陵文化的內涵、外延、繼承、發揚等話題發表了真知灼見。

  文化傳承生生不息,文化建設不斷推進。我們期待廬陵文化與臨川文化、豫章文化等底蘊深厚的贛鄱文化一道,齊頭並進,交相輝映,在贛鄱大地綻放出奪目的光彩。(記者 毛江凡)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