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中國最美鄉村婺源春意盎然。盡管受疫情影響,游客沒有往年多,但油菜花依然繽紛絢麗,游客也在一天天增加。更讓婺源人欣慰的是,一個好消息從北京傳來:婺源縣作為我省唯一代表,入選國家生態環境部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該項評選工作旨在推進生態文化供給側模式創新,打造綠色惠民、綠色共享品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模式,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杆樣板,示范引領全國生態文明建設。
當下,經歷這次來勢凶猛的新冠疫情,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善待自然,善待生命,構建一種綠色生態健康的文化理念與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感悟,而婺源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正好提供了一個可參照的樣本。
山伴水而活,水繞山而壯,鄉村蘊山水而雋永
村落枕山傍水,屋舍夾溪而筑,小橋流水相接,粉牆黛瓦錯落。茂林修竹間,野鳥歡唱,競相斗艷。重巒疊嶂處,青山滴翠,古木參天。這是水墨丹青般的婺源留給人們的一貫印象。
在油菜花爛漫的初春、或是澗走瀑飛的盛夏,楓染層巒的深秋、或是雪映幽谷的冬日,已是古稀之年的國家一級畫師、南京中山書畫院常務副院長王正祿先生,這些年經常會帶著弟子來到婺源鄉野寫生作畫。
說到中國傳統山水畫,“風水”是個繞不開的話題。王正祿說,這裡說的“風水”不是迷信,而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在古老繪畫藝術上的體現。故傳統繪畫有“山伴水而活”、“水繞山而壯”“鄉村蘊山水而雋永”之說。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中旬,時隔27年,朱熹自閩返婺省親,在祭掃四世祖母墓時,按八卦布局栽植了24棵杉樹,象征二十四孝。如今尚存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者胸圍3.43米,是我國南方僅存的南宋人工杉樹群落。
朱熹特別注重人居環境的和諧,其在建造住宅、書院時,都會選擇山水朝向、周圍風物等,注重遠近疏密、錯落有致之勢。當自然環境不夠理想時,則採用避讓、阻隔、改造等方式化解或調整。在祖母墓周圍按八卦布局栽植24棵杉樹、官任同安主簿時筑堤以補龍脈、知潭州時制《約束榜》令南岳衡山禁止墾伐等等,都是其“同天人”“合內外”“天人合一”理念的具體體現。朱子的生態文化思想,深蘊於婺源故裡這方水土。
舊時,婺源人在擇居時,善借山水布局村落。“相其陰陽向北,察其山水形勢”。依山者傍山而建、臨水者沿水而居,民居村落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也就有了今日這山川群巒秀麗、水口綠樹成蔭、村落粉牆黛瓦、民居戧角飛檐的鄉村田園風光。
借山水布局村落“風水”,其實質是在漫長的農耕歲月中,婺源先民對生產生活的需要,對人居環境的選擇、完善與改造。段莘鄉千年古村大汜村,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先民建村時引用兩道山谷澗泉,按古篆體“日”“月”字形,修筑了大小兩組構造及功能相同的日月潭。其位於上游的是“月”牙型的月潭,潭水限於飲用﹔中下游是“日”字形狀的日潭,日字兩個“口”,上口潭水隻限村人浣洗衣物,下口潭水用於洗刷馬桶等污物。如今,村民家中已用上了自來水,但潭水依舊千年不竭,清澈如斯。
垃圾分類、利用是當前人們的熱門話題。婺源是傳統的農業地區,那麼,古人是怎樣處置農村垃圾的呢?婺源先民對生活垃圾也有嚴格的處置方式,該填埋的填埋、該清掃的清掃、該焚燒的焚燒,這在許多古村落的村規民約中皆有明文規定。甚至是什麼垃圾由什麼人歸置都有規定。日前,在江灣鎮荷田村,發現了一方清代嘉慶廿五年(1820)公約碑,其所刻銘文就明確了由“放牛者”處理牛糞,有“放牛者路遇牛糞當隨時清掃,勿使污穢公共場所”等內容,婺源先民對環境衛生之重視,由此可見。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時下正處后疫情時期,經歷這次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追求生態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有了新的認識。殊不知,自古以來,追求天然合一的生態文化理念,就在婺源深入人心。
朱熹在闡釋北宋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思想,所著的《西銘解》中指出:“惟吾與也,故凡有形於天地之間者,若動若植,有情無情,莫不有以若其性,遂其宜焉,此儒者之道,所以必至於參天地,贊化育,然后為功用之全,而非有所強於外也。”“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也。”
朱熹告訴人們,要真正認識到自己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必須尊重和保護自然,應該對天地萬物一視同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歷代婺源先民始終恪守朱子教誨,堅信天下萬物雖有人獸、草木、枯槁之形氣區別,但宇宙萬物都具有獨立存在的生命價值。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2019年夏季,多次深入婺源考察的倫敦大學生物學女博士、32歲的羅莎·格利夫驚訝地發現,小小的婺源縣,竟然擁有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水源涵養型的自然保護小區193個,有記錄的野生鳥類分屬63科302種,在遍布境內的河道湖面棲息繁殖,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多達36種。而諸如靛冠噪鹛、中華秋沙鴨、白腿小隼、鴛鴦等珍惜鳥類,其棲息或繁殖地居然不是在隱秘的荒野森林,而選擇在村落的屋舍、水口林、河道,甚至是城區濕地裡。
在婺源縣江灣鎮曉起村,村民小汪家樓台上架滿了長槍短炮。捕食、交尾、育雛的白腿小隼,吸引著海內外攝影人競相聚焦。白腿小隼,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小型猛禽,體長17至19厘米,體重僅50克左右,別看其個頭小,卻能捕食比自身個體還大的田鼠、麻雀、蛇等動物。在小汪家的樓台上,架起大炮就能輕鬆地拍攝特寫。
近日,追逐鳥類攝影數十年,已近耄耋之年的本土攝影師程潔淮出版了他的最新畫冊《婺源野鳥》。老先生認為,相對於荒野森林,村落附近天敵較少,食物充沛。婺源人堅守“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思想,尊重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態文化理念,才是野鳥精靈們選擇與人相鄰而居,趨利避害的自然天性所在。
婺源縣太白鎮曹門村,村民汪延旺的屋后有幾棵古樟樹,這片樟樹林裡棲息著許多鳥兒,每年四月至七月間,珍稀鳥類靛冠噪鹛會來此棲息繁殖。在某次雨后,汪延旺發現,一棵樟樹的樹杈處凹槽狀樹洞裡盛滿雨水,林中的鳥兒先后前往飲水沐浴,梳理羽毛,鳴鬧嬉戲,快樂無比。從那以后,汪延旺每天都會往凹槽樹洞裡注滿泉水,而每天鳥兒也如約而至,日復一日地上演著動人的畫面。
如今,汪延旺家二、三樓的房間都改成了客房,前往觀鳥拍鳥的鳥友們絡繹不絕,鳥友們坐在床沿,將鏡頭對著窗外就能拍到鳥兒們捕食、沐浴、交尾的畫面。而每次汪延旺都會提醒大家,不要喧嘩,不能驚擾鳥兒。提供住宿、用餐等服務,汪延旺自然也沒少賺錢。鳥友們都開玩笑地說這鳥兒定是前輩子與老汪結緣,這輩子報恩來了!
雖說有這類“報恩”的好事,優美的生態環境,卻也不時會帶來些許麻煩的事情。多年以來,在婺源縣珍珠山鄉、太白鎮、賦春鎮、大鄣山鄉等地,屢屢發生黑熊、野豬、獼猴、麋鹿等野生動物,下山覓食,騷擾村民,流竄“作案”等事件。大鄣山鄉鄣山村,村民汪汝欽、汪威武、余運豪等多人曾先后遭遇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熊的傷害,受傷最嚴重的汪汝欽右眼幾近失明。當村民們為自保而捕獲這些野生動物,總是及時報警並配合有關部門實施野外放生。經常是驅車數十公裡,放歸自然保護區,可過不了幾日,這些頑劣們卻又會重來,屢犯不止,周而復始。雖然如此,婺源人仍然恪守朱子遺訓,尊重生命、善待自然。
依托生態文化資源,續寫生態文明新篇章
深厚的生態文化底蘊深刻影響著婺源這方水土,而新時代的婺源人在恪守先賢古訓的同時,更是銳意創新,努力將生態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金色發展優勢,成功續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的嶄新華章。
近年來,婺源縣依托生態文化資源,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婺源皇菊、有機茶葉、鐵皮石斛、高山油茶、中草藥材等一大批現代農業產業蓬勃發展。
依托生態文化資源,發展群眾健身等體育經濟,每年舉辦“馬拉鬆”等國家及省級以上體育賽事40余項,間接帶動游客超過100萬人次,打造“天然生態大運動場”。
依托生態文化資源,扶持特色“寫生村”“影視村”“作家村”發展,每年有300多所美術院校(畫室)、10萬寫生大軍、50多萬攝影愛好者來婺創作,吸引了張國立、馮小剛等著名導演,及海內外高端影視媒體前來取景、制作影視節目。
依托生態文化資源,婺源縣著力發揮生態旅游的拉動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促進生態旅游業與現代農業、社會養老、商務會展、電商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扎實推進篁嶺、水墨上河、翼天、婺女洲、珍珠山等特色小鎮建設。
依托生態文化資源,著力發展體驗式旅游經濟,全縣擁有鄉村民宿600余家,高端古宅度假民宿100余家,農家樂4000多家,旅行社30余家。目前,婺源直接從事旅游人員達8萬人,間接受益者超25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70%。海內外游客接待人次連續11年位居全省之首,成功打造中國鄉村民宿“婺源樣板”。
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該縣大力推進“景村”黨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鄉村全域旅游發展,成為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一大亮點。太白鎮曹門村是中共婺源縣第一個支部所在地,依托紅色歷史資源,圍繞“星火曹門·紅船記憶”的主題,投資650萬元建設曹門革命歷史陳列館、星火廣場、還珠街等,打造紅色研學“曹門篇章”。曹門村山清水秀,環境優良,是珍惜鳥類藍冠噪鹛在婺源的主要棲息地,傳承50年的封山護綠,特別是進村水口林和小學古樟樹保存完整,吸引周邊群眾前來攝影踏青徒步。
如今的曹門村,古木參天濃蔭蔽屋舍,溪流低吟落紅隨波舞,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挂落花格窗。信步街巷,曲徑通幽中,“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濃郁鄉愁油然泛起。
近年來,婺源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產業發展積聚綠色動能,為鄉村振興夯實綠色根基,頻頻摘得國家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等諸多佳譽,連續五年獲得全省縣(市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工作先進縣。走出了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合的“婺源之路”。(張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