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騰騰的田野 綠油油的希望

——新余市渝水區早稻生產一線見聞

2020年04月07日11:10  來源:江西日報
 

  農戶種糧積極性咋樣?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如何?糧食生產有啥新變化?4月1日,記者深入新余市渝水區鄉村,踏田壟阡陌,訪企業農民,感受頗深:當地糧食生產穩字當頭,落實子,摘實果。

  水稻保險受追捧,規模種田信心增

  粉紅的稻種,均勻撒入水田,廖芳根臉上堆著笑容。“裹了‘紅衣服’,谷種不怕鳥吃。我家今年1600多畝早稻,都是直播種植,雇了20多個短工幫忙。”

  廖芳根所在的羅坊鎮長隴村,今年2月223.74畝“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項目剛完工,他就租了過來種早稻。他說,種田信心更足了,以后規模還要擴大。

  廖芳根信心何來?“國家政策好,特別水稻保險搞得好。”這些年,渝水區引導農民購買政策性水稻保險,讓他嘗到了甜頭。去年,他花1.6萬元給3000多畝(復種面積)水稻投了保。當年,600畝水稻受澇減產,保險公司理賠了10萬余元。此外,他還花11.7萬元給水稻買了商業保險。

  “政策性水稻保險,保險費由政府出大頭,自己出小頭,政策好能不買?”今年,廖芳根交了2萬多元,給3400畝(復種面積)水稻買了保險。和他一樣,採訪的種植大戶,都主動投保,種糧積極性高漲。

  見到南安鄉南門村種糧大戶李秀英時,她在育秧大棚忙活。“去年20多畝水稻患稻瘟病,保險公司賠了3000多元。”她說,今年早稻面積擴大到180畝。

  渝水區農業農村和糧食局干部胡紅平介紹,多年來,渝水區積極推廣政策性水稻保險,以穩定糧食種植,提高種糧積極性。去年列入財政部實施的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縣后,區裡創新方案,保險費中央、省、區給予補貼,農戶自繳25%。對50畝以下散戶、貧困戶,保險費自繳部分也由區財政埋單。

  去年,全區投保戶數7.48萬戶,早稻、中稻、晚稻總投保面積77.69萬畝,佔種植總面積的90%以上。其中,大戶投保13.7萬畝,散戶63.99萬畝。去年受洪災等影響,部分稻田絕收或減產,保險公司共賠付農戶815.44萬元,其中大戶290戶、散戶4995戶。

  “今年,政策性水稻保險金額由每季每畝400元,提高到700元,讓農民吃下更多定心丸,種糧積極性將持續提高。”胡紅平說,區裡將按照“政府主導、財政保障、市場運作、協同推進”原則,進一步推進這項工作,做到應保盡保。

  育秧工廠拔地起,種植鏈條補得齊

  6000多平方米的育秧大棚內,一台溫室自走式噴灌機伸展四五米長的“雙臂”,一邊從數個細孔噴洒水霧,一邊勻速向前滑行,齊整的秧苗葉上,挂上無數晶瑩的珍珠。

  “2018年底,我們廣東鑫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姚圩鎮新宋村委會、村民,投資成立隆升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起60畝工廠化育秧基地,購進育秧設備、耕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為農戶提供水稻生產全程托管業務。”從廣東來到姚圩投資的、現任合作社副理事長彭鵬說。

  運轉僅一年,合作社已獲良好聲譽。然而,彭鵬卻難掩愁意。她說,現在育秧規模,僅能滿足單季栽種5000畝。前幾天,20多個種糧大戶來下單,而合作社隻能婉拒。

  渝水區農機局局長曾亮根介紹,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機插是關鍵環節。工廠化育秧,就是在補上機插短板。去年,通過項目支持,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建起7個工廠化育秧基地,總投資1400多萬元,單季育秧規模可栽插2.3萬畝水稻。

  育秧工廠的建起,種植鏈條的補齊,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又增加了種植效益,還通過托管將許多勞力“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產業。姚圩鎮副鎮長鄧永永介紹,種田有“保姆”,農民更省心,單季改雙季種植的在增加。姚圩鎮4.2萬畝農田,有3.9萬畝種植雙季,糧食生產穩定增長。

  面對水稻托管需求量增加,渝水區7家工廠化育秧基地忙不過來。彭鵬說:“今年,我們要增加1萬平方米育秧大棚,擴大水稻托管服務規模。”

  一路走,一路看,我們看到的,是熱騰騰的田野、綠油油的希望!(胡光華)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