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朋友圈”

——透視上栗縣彭高鎮的“包戶制”

2020年04月08日07:05  來源:江西日報
 

  在上栗縣彭高鎮,一套建立在互聯網思維基礎上的“民情管理系統”中,基層干部化身微信群“群主”,實行“群主+群眾”的“包戶制”,通過建立特殊的“朋友圈”,做到“網下”走訪收集民意、“網上”動態管理民情,第一時間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為基層治理提供了新視野。

  “通過網上網下同頻共振,我們既提升了為民服務能力,又贏得了群眾信任。”談及“包戶制”的成效,彭高鎮黨委書記羅俊湘一語中的。在密切觸“網”中,這名鄉鎮負責人體會到了一“網”“情”深的甜蜜。

  三年前,作為緊靠市區的城郊鎮,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彭高鎮各種社會矛盾呈井噴式上升,黨群干群關系一度十分緊張,部分黨員干部甚至主動提出放棄擔任部門(村、社區)負責人,把自己“貶”成一般成員躲清閑。

  彼時,羅俊湘走馬上任不久。在經過一個月的調研后,他發現少數黨員干部存在明顯懶政惰政思想及個人主義。通過解剖“麻雀”,羅俊湘認為,基層工作之所以難做,源於群眾對政務公開透明的需求不斷提升。而借助互聯網,能幫助黨委、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群眾的這種需求,提升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基於這個考量,“包戶制”應運而生。經過充分醞釀,2017年7月,彭高鎮正式出台了黨員干部“互聯網+包戶制”服務群眾致富奔小康活動實施方案,將全鎮9個村152個村民小組,按地理位置及人口數劃分為126個包戶單元,安排鎮、村每個黨員干部聯系服務一個包戶單元,組建微信群,統一管理信息發布,傳達學習政府決策,在線解答群眾訴求,及時調解鄰裡矛盾,主動糾正有效避免網絡謠言,進而形成一種常態化、制度化、線上線下並進的包戶制度。

  彭高鎮組織委員邱順解釋說,每1至2個村民小組有黨員干部建立的包戶微信群,村裡有駐村班子成員牽頭成立的“互聯網+包戶制”工作交流群,鎮裡有群眾工作室牽頭成立的“互聯網+包戶制”工作管理群,使全鎮群眾工作形成了一個“閉環式”網絡系統,做到了“不漏一戶,不漏一人”。不但如此,該鎮還把全鎮963名黨員按居住地劃分進126個包戶微信群,組建臨時黨支部,有效解決了基層組織虛化問題。包戶干部董鳳是壇華村10組微信群群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她一直在群中發布疫情動態,傳達防控指令。有一天,村民陽某向她反映,由於全家人居家隔離多天,已經沒米下鍋了。董鳳立即和包片村干部聯系,半小時內一袋大米就送到了陽某家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彭高鎮“包戶制”微信群群主所構成的“朋友圈”發揮了巨大作用,將聯防聯控的觸角,伸到全鎮每一個角落,一條語音、一條信息,變成了干群之間溫暖的呼應。

  東山村坐落在319國道沿線,村裡配備了6名保潔員,可保潔效果一直不理想,不時有群眾在微信群裡舉報門口垃圾沒有及時清運。“朋友圈”裡的民怨,被組長“群主們”全盤接收了,他們將相關情況反映給村裡后,村支書李勇開始在“線下”積極回應。他召集屋場貼心會,把問題攤在桌面上,征求解決辦法,最終綜合大家意見,進一步細化完善了衛生保潔考核方案。“我們的‘朋友圈’‘圈’小作用大,做到了與群眾交友、為群眾辦事,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李勇認真地總結道。

  作為“包戶制”的“操盤手”,羅俊湘更樂見的是,全鎮黨員干部仿佛“激活了一池春水”,為民服務的意識顯著增強。去年6月,韶陂村2組“包戶制”群主鄧婷在微信群發布防溺水提醒信息,群裡立即收到了許多在外務工家長的回應:我們在外上班,爺爺奶奶管不住,真的不放心。鄧婷接到相關反映后,立即與駐村干部協調,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設“四點半課堂”,解決了學生放學后作業無人輔導及安全監管缺失問題。

  彭高鎮“包戶制”所結成的“朋友圈”,讓群眾切身感受到了“我有所呼,必有所應”的人文關懷。因此,干部“投之以桃”,群眾也願意“報之以李”。壇華村引進了一個總投資達1億元的龍蝦小鎮項目,針對工期緊、任務重的情況,“包戶制”各個群主線上線下與群眾互動交流、釋疑解惑,在一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一期1000畝土地的流轉工作,確保了項目順利推進。壇華村村民彭全偉說:“干部對得住群眾,我們就信得過干部。”

  朴素的話語,卻蘊含真理。不一樣的“朋友圈”,果然有力量!(劉啟紅)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