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安源區:老舊社區有了義警站

2020年04月13日15:45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女兒年前就勸我搬過去南昌,我去住了半個月,不習慣啊,還是在愛群巷住得舒坦。”“可不是,前陣子我在海南的兒子家住了兩星期,雖然環境氣候各方面都很不錯,可還是覺得住這裡心裡才踏實。”在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后埠街柑子園社區,一些外出隨子女養老的退休老人們紛紛回到舊居生活,對愛群巷的安居環境夸贊不已。

后埠街柑子園社區共有48幢上世紀80年代末建筑的樓房,裡面居住的大部分是萍礦退休職工,其中70歲以上老人更是佔到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社區。基礎設施落后、巷道狹窄、車輛亂停亂放等影響人們生活居住的問題,曾經促使一部分居民被迫移居別處,離開這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街巷裡弄。

隨著后埠街推動示范街巷打造,特別是2019年底依托“萍安雲”平台在柑子園社區試點義警站建設,創新萍安雲“1個平台+ N個機制”,以探索更接地氣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管理經驗。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這裡的居民悄然發覺,這個有著“萍礦職工宿舍”之稱的老舊社區,整體面貌發生了質的變化。

守護崗解難題

“是社區義警站嗎?我低燒幾天都退不下來,站不穩也走不動,能請你們幫我聯系下醫生嗎?”防疫封閉管理期間,在收到愛群巷20棟2單元102室謝金漢老人的求助電話后,社區義警站5分鐘內便請來了專業醫護人員,在義警的陪護下及時帶謝大爺趕到了附近定點醫院進行檢查。

高效貼心的服務,離不開“萍安雲”平台設在社區辦公樓的義警站守護崗。平時配備一名片警固定值班,隨時接聽居民報警電話,在疫情期間,這裡變得更加忙碌。從居家隔離人員的日用需求,到老人常用藥物的採購,每個打進守護崗的電話都傳達著社區居民對義警的依賴和信任。

謝金漢大爺的妻子過世多年,子女們在外省成家立業,他卻執意留在萍鄉養老。回想起戰疫期間的經歷,謝大爺堅定地拒絕了子女搬去與他們共住的要求:“住在愛群巷我心裡踏實,再說凡事有義警幫忙,我哪兒也不想去”。

巡邏崗查隱患

前段時間,義警陳鎮國在執勤巡邏中經過柑園巷12棟時,都聽到了嘩啦啦的水聲。老陳意識到這肯定是誰家的水管破裂了。幾經周折,他確定了聲源來自3單元201室,並趕緊聯系社區查到了該住戶的電話,終於和搬離已久的老住戶鮑荷金取得了聯系,趕緊請人維修,避免了進一步的損失。“一進門,衛生間的積水已經蔓延到了客廳,看這情形這水得是漏了幾天了,幸虧陳義警及時發現,不然后果不堪設想!”鮑荷金感嘆道。“有社區義警天天巡邏,真是讓人省心、安心。等孫子大一點,我們老兩口就搬回來住。”

類似這樣的案例,是社區義警平台落實“一五四”工作法后,義警們經常遇到的事兒。該平台將轄區劃分成五個義警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了一名義警長和4名義警骨干,實現了網格內警力的全覆蓋。每天4次的巡查,讓整個社區幾乎沒有監控死角。

勸導崗保平安

“老李,這輛外地牌照的車最近老停在你們家樓下,車主你認不認識,挺面生的。”“確實,經常看到一個男人提著大袋饅頭、白菜、土豆等便宜食物進樓,樓道裡也從來不會跟我們打招呼”。

通過幾天對愛群巷車輛亂停放問題的勸導,義警譚德斌對4棟3單元某樓層的陌生租客產生了懷疑。終於有一天,他再次碰上這位司機時,主動向對方說:“小伙子你好啊,這車請你停在車位內,不然交警會來查照貼牌。”男青年聽聞,顯出驚慌和錯愕,趕忙操著口音回答“馬上停好”,便頭也不抬地鑽進車裡。

發現苗頭不對,譚德斌果斷撥打了報警電話。原來該男子是一名外地的傳銷頭目,而這個剛剛建立起的傳銷窩點當天就被查處。

宣傳崗漲知識

“雪花,快點,社區老年人防詐騙知識講座就要開始了,今天主講是成望敏老師。”愛群巷18棟1單元的劉國蘭一大早便催促著老鄰居周雪花,邀她一起去參加社區義警站的每周一課活動。

就在年前,劉國蘭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稱遠在上海的孫子出了車禍,在醫院需要兩萬元急救費。心急如焚的劉國蘭拿起存折就向銀行沖,與鄰居周雪花撞了個滿懷。得知對方的離奇“遭遇”,周雪花腦海裡立刻浮現起社區義警講解的電信詐騙場景,便拉著義警成望敏追到了銀行,阻止了正打著電話填寫轉賬單的劉國蘭。接通兒子的電話,劉國蘭才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經歷的正是電信騙局。

從義警站的每周一課到義警隊員們的上戶宣傳,從街坊圍坐參加的知識競賽到義警們面對面拉家常式的宣講,柑子園社區義警站的宣傳崗通過多種形式,讓居民了解到普法、消防安全、科學養生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有效加強了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

如今在柑子園社區,從外地回歸養老的老街坊越來越多。在他們的心中,老社區雖然地段擠了點、樓棟舊了點、車位少了點,但生活在這裡人更舒暢,心情更愉悅。義警站的成立,為退休老人們提供了“重新上崗”的平台,老同事們又走到一起。這個的老舊社區,也變得更有溫度,更加和睦康寧……(葉洪亮 何祉奕)

(責編:帥筠、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