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谷灘新區預防醫學門診預檢窗口井然有序。
“跑了好幾個點,都是排長隊。”最近,疫苗接種成了南昌不少家長的煩心事。3月份南昌各預防接種門診恢復正常運行后,很多家長都急著帶孩子補種疫苗,而部分接種門診為避免人流扎堆採取了限流措施,一定程度上導致“接種難”現象。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間確保人流不扎堆,同時保証服務水平、讓市民及時完成接種,成為南昌各個基層預防接種門診面臨的一大考驗。
近日,記者走訪了南昌多個預防接種點,發現部分網點通過網絡預約有效實現了服務分流﹔有的地方卻仍然使用現場排隊取號方式,市民大排長龍。在疫情防控需求的倒逼之下,期盼多年的“互聯網+預防接種”漸行漸近,成為提升服務體驗、解決排隊難題的一大出路。
網絡預約分流 等待時間減少
4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紅谷灘新區預防醫學門診,看到門口排隊等待測量體溫進入的市民寥寥數人,而在現場的排號顯示屏上,完成登記等待接種的人數也隻有10人左右。從出示預約號、測量體溫,到現場自動取號機取號、分診台登記、等待並完成接種,整個流程大約15分鐘。
作為南昌市接種量最大的門診點之一,為什麼這裡反而看不到大排長龍的景象呢?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疫情發生后該門診點已推廣了微信預約,大部分市民都提前預約好了具體的接種時間段。為了控制人流,最初每天放出50個預約號,后來根據市民需求,已逐步增加到150個號。
“從這次推廣網絡預約的情況看,以前門診大廳人頭攢動的景象看不到了,人均等待時間明顯降低,市民大多都能接受。”南昌市疾控中心紅谷灘工作站副站長王菁告訴記者,以前每天10時前是高峰期,門診人流扎堆,那時因為系統兼容和管理問題,遲遲沒有下定決心開展網上預約服務。王菁表示,現在每天總接種量可達230人次左右,約為疫情發生前的八成,今后計劃繼續優化網上預約服務,改善服務流程,確保市民服務體驗提升。
為了提升服務效率、降低人流量,該門診還積極推行聯合接種和聯合疫苗。比如在注射甲肝疫苗的同時,注射手足口或水痘疫苗,在保証安全的前提下,讓本來需要跑兩三次的家長一次就能完成接種。
部分接種門診 市民排起長隊
不過,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在南昌很多基層預防接種門診並沒有推廣網絡預約模式,特別老城區大多仍採用傳統的做法:現場排隊拿號接種。
“早上7點去,11點才打完,太難了。”家住高新區的陳女士表示,春節前孩子就應該打百白破疫苗了,因為疫情一直拖到4月份。現在准備去補種,卻發現門診排隊的人比平時還要多。她跑了好幾個預防接種門診,發現有的門診可以網絡預約,但是預約號非常緊俏,往往要約到好幾天之后﹔有的門診點根本不支持預約,必須一大早現場排隊取號。
4月13日9時30分,記者在艾溪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陽預防接種門診看到,門口等待的市民足有30多人。一名市民表示,該門診點並不能實行網上預約,必須趕早到現場排隊取號。因為拿的號比較靠后,他和家裡老人已經接力排了兩個多小時的隊,現在仍在等待中。工作人員表示,由於上午接種人數太多,為維持秩序以及安全考慮,當天的號全部預發完畢,沒有等到號的市民隻能改天再來了。
10時30分,在位於北京東路的京東街道預防接種門診,同樣排著20多人的隊。門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實行過一段時間網上預約,但是不少市民預約之后卻“放鴿子”,導致有需求的市民反而拿不到號,因此3月份后又取消預約,改成現場排隊取號。
模式尚不完善 服務期待優化
記者注意到,目前南昌市各家預防接種門診網上很難直接找到預約入口,通過現場掃碼才能進入一個第三方微信小程序預約。此外,網上預約隻能選擇時間段,還需要現場二次人工取號、繳費。
針對基層預防接種門診排長隊、等待時間長、預約繁瑣的問題,不少市民表示,現在省城三甲醫院都已經普及了互聯網挂號、繳費,為什麼疫苗接種沒有與時俱進呢?南昌市衛健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確實有要求在基層接種門診推廣網上預約,但有多少門診點落實、服務效果如何,情況暫時還沒有掌握到。
相關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基層預防接種門診“互聯網+”步伐不夠快,一方面是因為第三方程序無法與現有預防接種信息系統無縫對接,管理上會增加成本,另一方面是不能預先收費導致難以避免“爽約”問題出現,相關部門擔心造成醫療資源閑置浪費。因此,應盡快研發、應用合適的互聯網平台,同時採取網上預約為主、現場預約為輔的做法,讓市民可以提前安排時間段,避免在現場長時間等待。(記者 朱 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