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瑞昌市碧盛農業聯合社社員駕駛插秧機插秧。
☆核心提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給瑞昌市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也指明了方向。該市農民成立農業聯合社,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讓農民融入農業全產業鏈之中,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助力了鄉村振興。
春耕時節,記者深入瑞昌市田間地頭和農業聯合社的育秧工廠、加工車間等地,探訪農業聯合社發展路徑以及面臨的困難。
成立農業聯合社,延伸農業產業鏈,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4月14日,記者來到橫港鎮遠景村,瑞昌市碧盛農業聯合社負責人范小敏正開著插秧機,在田裡穿梭,一會兒,田裡就豎起了一排排嫩綠的秧苗。“一台插秧機,一天可插秧20畝以上,我們聯合社的社員都是用插秧機插秧。”范小敏說。
范小敏是橫港鎮繁榮村人,2009年成立了瑞昌市碧野農機專業合作社,2013年承包了2300多畝田地種糧。“我雖然是種糧大戶,但到農資生產廠家購買農資,價格優惠幅度不大。同時,我購買的插秧機、收割機等,利用率也不高。”范小敏說。為此,他與附近的農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聯系,希望成立聯合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五個指頭握在一起的拳頭,力量大於一個指頭。2013年12月,范小敏發起成立了該市首家農業聯合社,12家農業合作社、4家種糧大戶加入聯合社,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抱團發展。聯合社成立后,還先后投資建設了烘干廠、榨油廠和大米加工廠。“聯合社按照市場價格,收購社員種植的油菜籽和稻谷,然后進行烘干和加工,再進行銷售,產生的利潤按照股份進行分紅。”范小敏說。
目前,瑞昌市碧盛農業聯合社從耕田、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到烘干、加工,全部是機械化操作,社員今年種糧面積達1.25萬畝,社會化服務種糧面積達3萬畝。
夏畈鎮7家種糧大戶,採取“稻蝦共作”模式,養殖小龍蝦3400畝。“沒有成立聯合社前,我們各自為戰,相互競爭,效益不高。”種糧大戶談榮智說,“去年,我們成立了瑞昌市龍躍銅城農業聯合社后,統一銷售小龍蝦,並建了育秧工廠和烘干廠,為社員服務的同時,還開展社會化服務,增加社員收入。”
“成立農業聯合社,能形成規模效益,提高農民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有利於農民分享生產、加工和流通各環節的利潤,有利於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瑞昌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幸金甫說。
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種糧效益,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
2012年初,橫港鎮種糧大戶傅義勇,承包了700多畝水田種植水稻,其中早稻面積有200多畝。他沒有購買烘干機,收割早稻時,剛好遇到雨天,1萬多公斤稻谷發芽,損失近萬元。后來,他加入碧盛農業聯合社,收割的稻谷賣給聯合社,每畝純收入比過去高200元以上。“加入聯合社后,我隻負責田間管理,不僅省時、省力、省心,而且收入有保障。”傅義勇笑著說。
陳全剛是高豐鎮種糧大戶,過去稻谷收割后,他會請村民把稻谷晒在學校操場、村庄的籃球場等地。有時遇到下暴雨,晒在外面的稻谷,就被淋濕甚至被雨水沖走,損失大。“如果我一個人投資建立烘干廠,烘干廠又‘吃不飽’。”陳全剛說。
為此,他與高豐、洪下等鄉鎮的農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聯系,去年4月成立聯合社。聯合社建立了烘干廠,當年利潤達20萬元,今年計劃建立大米加工廠。
豐文先是桂林街道種糧大戶,加入瑞昌市全豐農業聯合社前,種糧面積是1100畝,今年種糧面積為2400畝。“加入聯合社后,稻谷全部送到聯合社烘干廠烘干,收入有保障。同時,聯合社還有股份分紅,一舉兩得。”豐文先說。
瑞昌市農業農村局糧油站站長郭在斌告訴記者:“聯合社與種糧的農民簽訂了社會化服務協議,農民雖然不參與聯合社分紅,但享受社員同等待遇,這不僅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也提高了社員的農機利用率。”
一年春作首,百業農為先。記者在瑞昌市廣袤的田野上看到,到處是插秧機,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農業聯合社“聯”出新希望。今年,該市計劃種植水稻17萬畝,其中種植早稻3.6萬畝。
大力培養鄉土人才,讓他們成為農民的“主心骨”,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瑞昌市有不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計劃成立農業聯合社,農業聯合社在瑞昌已有燎原之勢。”郭在斌說。聯合社讓社員嘗到了甜頭,也引起更多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戶關注,但是缺乏牽頭人。
賽湖農場20多戶農民,採取“稻蝦共作”模式,養殖小龍蝦1000多畝,其中三分場農民江新枝養殖小龍蝦70畝。她對記者說:“農民希望我牽頭,成立聯合社,但是我沒有管理經驗,不敢牽這個頭。”
據了解,多年前,賽湖農場的農民就希望成立聯合社,就是因為沒有牽頭人而一直未果。“下一步,我們將大力培養鄉土人才,對家庭農場、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進行培訓,讓他們成為農民的‘主心骨’,引導農民成立農業聯合社。”幸金甫說。
推進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也是農民的迫切願望。記者在瑞昌採訪時了解到,農業聯合社要做大做強,不僅缺資金,更缺懂經濟、懂管理的人才。“希望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聯合社的資金扶持力度,支持農業聯合社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同時,加大金融對農業聯合社的支持力度,實行貸款優惠政策,並簡化貸款手續,為農業聯合社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幸金甫說。(記者 何深寶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