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事 新氣象 新長征——於都縣脫貧攻堅紀實

2020年04月28日07:09  來源:江西日報
 

  芳菲四月,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於都滿目蒼翠,生機盎然。

  日前,於都縣脫貧退出,翻開了歷史新篇章。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查漏洞、強弱項、補短板,於都人民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拿出決戰決勝的信心和勇氣,盡銳出戰,精准施策,迎難而上,交上了一份脫貧攻堅的出色答卷。

  補齊短板,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於都,這個為中國革命作出過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的地方,由於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經濟發展滯后。

  “搬入新家就是好,生活便利,日子越過越紅火!”近日,記者走進於都貢江鎮思源社區,47歲的楊流生正在自己車庫裡用縫紉機縫制衣服,他一邊領著記者參觀新家,一邊樂呵呵地介紹。以前,他居住的倉前村是貢江鎮最偏遠的山村之一,山高地少,一家擠在土坯房裡。如今,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等好政策,全家搬入思源社區新家,夫妻二人靠接制衣訂單年收入超6萬元。

  於都有著彈棉花、做縫紉的歷史傳統,素有“民間手藝之鄉”的美譽。記者在思源社區採訪時發現,不少昔日的貧困戶如今都干起老行當,從事各種各樣的傳統手工生產,依靠勤勞的雙手點燃脫貧致富新希望,實現安居樂業。

  像楊流生一家一樣,通過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進城入園、中心鎮、中心村”三級梯度安置模式和農村危舊房改造,於都讓一大批“寒士”暖身又暖心。2014年以來,全縣完成移民搬遷2198戶9227人。

  隨著秀美鄉村建設梯次推進,這片紅土地上的教育新生態悄然而至。仙下鄉龍溪小學校長方李長告訴記者,以前隻有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教學,如今每個班都有了“班班通”,新建了計算機教室,山裡孩子也能跟城裡孩子一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大力提升教育教學環境,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立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和控輟保學機制,確保貧困家庭不因學致貧、貧困學生不因貧失學,阻斷代際貧困傳遞。2016年以來,全縣共資助貧困學生26.3萬人次,發放資助金2.14億元﹔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4.06萬人次,發放助學貸款3.17億元。

  因病致貧返貧,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為方便農戶看病就醫,於都投入8000萬元,建設316所產權公有村衛生室,設立“四道醫療保障線”,實施健康暖心工程,全面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

  “要多措並舉,持續發力,推動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更實、更細、更有成效,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於都縣委書記藍捷如是說。

  著眼長遠,做實產業就業大文章

  蘇區時期,贛南蘇區干部創造了“第一等工作”。脫貧攻堅,如何弘揚長征精神和蘇區精神,再創“第一等工作”?於都的做法是:持續加大財政扶貧專項投入,整合涉農資金,增強產業扶貧的內生動力。從2016年開始,於都對1.1萬余戶貧困戶申請“產業扶貧信貸通”貸款2.6萬筆,累計發放金額12.27億元,政府貼息達到8800多萬元,臍橙蔬菜等扶貧產業面積突破48萬畝。有了充足的資金,再加上選准了好的產業,於都的扶貧產業紅紅火火,貧困戶的日子蒸蒸日上。

  近日,記者走進於都梓山潭頭富硒蔬菜基地,隻見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工人們忙著採摘新鮮的絲瓜,准備上市。

  “產業走對路,鄉親才能富。”於都縣委副書記、縣長陳陽山說。近年來,該縣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和富硒品牌潛力,以現代農業為突破口,按照“1+2+N”產業格局,確立了蔬菜為農業首位產業,臍橙、油茶為主導產業,肉雞、肉牛、生豬等為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以“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先后建成了梓山、禾豐、車溪富硒蔬菜產業園等蔬菜基地,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截至2019年底,全縣累計建成大棚蔬菜面積3.5萬畝,年產量41.8萬噸﹔發展臍橙產業16.1萬畝﹔油茶種植面積28.2萬畝﹔肉雞養殖基地34.3萬平方米,帶動了1.1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同時,該縣組建“一村一品”合作社346個,建成光伏電站2811個,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大格局,“產業+就業”讓脫貧步履堅實。

  振興鄉村,繪就幸福生活新畫卷

  決戰脫貧攻堅,啃下最后的硬骨頭,時不我待。

  仙下鄉龍溪村是坐落在海拔500米高山上的典型深度貧困村,山高路陡、地形分散,行路難、上學難、住房難、看病難、發展難等問題嚴重。脫貧攻堅以來,於都先后在該村投入2000余萬元,經過3年多的努力,修建了一條寬4.5米的水泥路,全村2600多人徹底結束了肩挑手扛、徒步上山的歷史。如今的龍溪,路好走了,產業有了,上學方便了,村庄越來越漂亮了,一躍成為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於都堅持把道路、電力、通信等項目建設作為脫貧基礎。2016年至2019年,全縣共投入扶貧項目資金77.91億元,完成通村公路855公裡、通組公路1790公裡,硬化通戶路36284戶,解決或改善了全縣864個信號無覆蓋或弱覆蓋的村組的通信信號。狠抓人居環境整治和鄉風文明建設,農村面貌發生根本性改變。截至目前,全縣37個深度貧困村平均每個村實際到位資金突破1000萬元。

  青山掩映,暖風輕拂,於都大地迎來又一個春天,於都人又開始了一個新長征!(梁 健)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