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廣昌縣甘竹鎮羅家扶貧工廠內,貧困戶羅年明夫妻一大早就來到香扇廠開啟忙碌的一天,“國家給我們貧困戶這麼多好政策,技術和資金樣樣有保障,現在我們一年的收入有近10萬元,我們自己也得爭氣,爭取在今年攢點錢,把新房子蓋起來。”此前,羅年明夫妻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兩口子學會制作香扇技術后,向著小康大步邁進。如今在廣昌,與羅年明夫妻一樣,6559戶21331名貧困人員與貧困揮手告別。
2018年7月29日,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廣昌縣脫貧退出。
產業支撐穩定脫貧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和長久之計。廣昌縣採取光伏扶貧與兜底保障相結合、發展農業生產與補助生產成本相結合、合作社扶貧與入股分紅相結合、實用技能培訓與就業創業相結合、龍頭企業與信貸扶貧相結合的“五個結合”模式,統籌推進產業扶貧,確保每戶貧困戶都享受到一項產業扶貧政策,實現持續穩定增收,從根本上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白蓮和茶薪菇是廣昌兩大傳統農業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主引擎”作用。其中,白蓮產業帶動2300多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65萬元,茶薪菇產業實現戶均增收1萬多元。然而,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當地存在以賣原材料或初加工產品為主,農產品售價不穩定、附加值不高等問題。針對這一狀況,廣昌通過引進壯大龍頭企業、成立白蓮院士工作站、食用菌研究所等措施,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根據脫貧戶勞動能力開展產業扶貧精准再對接,探索出脫貧群眾參與現代、高效農業,共享發展成果的新路徑。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我們的扶貧,不是單純注重對個人的扶貧,而是採取點線面相結合的辦法,壯大村集體經濟便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廣昌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縣全力推進基層黨建“兩強一聚一促”工作,著力加強村級干部隊伍建設和監督管理,切實整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選派了343名優秀干部到129個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並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和保障措施,綜合運用縣級領導帶隊督查、部門聯合實地督查、微信位置共享抽查和群眾滿意度調查等方式實施精准工作管理,著力打造脫貧攻堅“火車頭”。
與此同時,該縣積極探索既見效快、又穩定可持續的集體經濟增收方式,採取建設地面光伏扶貧電站和“棚光工程”的模式,按每個貧困村100千瓦的規模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確保84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5萬元。
頭陂鎮塘背村採取合作入股的方式加入廣昌億豪糧食種植合作社,在禾木坑村小組流轉土地180畝,建立有機水稻種植基地。前3年屬於有機水稻資格認証期,塘背村每年獲得1.2萬元集體經濟收入,之后每年將超過3萬元。目前,全縣129個村都有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其中84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5萬元。
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甘竹鎮貧困戶羅龍華沒想到,年近半百,卻迎來了事業的又一春。“今年我又貸款15萬元,准備擴大養殖規模,我相信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羅龍華從事家禽養殖將近10年,之前因為不懂技術、缺少啟動資金,隻能小規模養殖,甚至一度因為動物疫情而虧本。
2017年,羅龍華的事業迎來轉機,該鎮把羅龍華作為產業帶頭人,全力扶持他的肉兔養殖業,整合扶貧配套資金90余萬元,完成養殖場的道路硬化、污水處理、廠房建設等,並組織羅龍華等產業帶頭人參加技術培訓。如今,羅龍華所在的廣昌縣華佳養殖專業合作社年產值超過20萬元,吸納貧困戶6戶。該鎮逐步形成“兔子+蓮子+扇子+橘子+稻子”的“五子”產業格局,並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脫貧攻堅,不僅要扶貧、扶智還要扶志。針對農村少數人“游手好閑懶惰致貧”等問題,廣昌縣開展晒道德“紅黑榜”移風易俗活動,“紅榜”褒揚先進,“黑榜”曝光問題,“進步榜”激勵改進,通過強化道德懲戒,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李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