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為了掩護大部隊轉移,在樂安縣芙蓉山區開展革命斗爭的5名紅軍女戰士,把敵人引向芙蓉山的王家崖后,跳崖犧牲。86年后的今天,芙蓉山下的樂安縣湖溪鄉小陂村新修了柏油路,村口建起了小花園,由綠巨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山下綠巨人蔬菜基地,第一期14個智能溫控蔬菜大棚已投入生產。大棚內,西紅柿挂滿枝頭。“土地流轉以后,每年都有租金,我們在蔬菜基地務工,每年還能再增收1萬多元。”貧困戶張愛華、張君財等正在為西紅柿疏葉,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19年4月28日,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樂安縣脫貧退出。樂安盡銳出戰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越來越多和張愛華一樣的貧困群眾走出貧困,闊步奔向小康路。
當好“大村長”,壓實責任高質量幫扶
“多虧了大家的幫助,我們一家才走出困境。”戴坊鎮良元村村民張蘭英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2019年其丈夫因病去世,一家人陷入困境。駐村幫扶干部幫她申請了1萬多元的“精准防貧保險”扶助金,駐村第一書記余瑞平還介紹張蘭英和她的兒子到縣城務工。
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該縣按照“選得准、下得去、融得進、干得好”標准,組織176支連心小分隊開展駐村幫扶。按照縣級領導干部結對幫扶8戶、科級領導干部幫扶6戶、副科級領導干部幫扶5戶、一般干部幫扶3戶的要求,組織縣、鄉、村、組4063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實現了駐村幫扶和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
脫貧退出后,該縣做到隊伍不撤、力度不減、標准不降、干勁不鬆,繼續嚴格落實結對幫扶要求,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頭當表率,當好扶貧“大村長”,推動扶貧工作的落實。
為提升幫扶質量,該縣建好用好返貧預警機制,對“極易返貧戶、容易返貧戶、不易返貧戶和可能致貧邊緣戶”等對象,做好分類梳理,實時監測,精准幫扶。建立精准防貧長效機制,全面推行精准防貧保險新舉措,縣財政投入精准防貧保險參保資金190余萬元,為全縣3.2萬農村人口購買精准防貧保險,強化返貧或致貧的事先預防和事后救助保障。
抓好“兩業扶貧”,提高貧困群眾收入
“要讓貧困群眾有幸福感和獲得感,首先要讓他們有穩定的收入。樂安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可持續脫貧、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的根本。”樂安縣扶貧辦副主任曾曉平告訴記者,樂安結合產業特色,加快推進20萬畝油茶、6萬畝有機稻、5萬畝中藥材、2萬畝蔬菜、2萬畝特種養殖基地建設﹔配合“一個產業、一個龍頭、一套利益聯結機制、一筆扶持資金、一套服務體系”的“五個一”產業扶貧機制,帶動全縣所有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的貧困戶參與發展扶貧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扶貧重點產業之一的雙孢菇產業,在全縣遍地開花。目前,已建基地71個、大棚1056個,直接帶動貧困戶新建菇棚390個,種植面積27.3萬平方米,195戶貧困戶戶均可增收5萬元,帶動1200余名貧困人員就業。
作為勞動力輸出大縣,務工收入佔該縣貧困家庭總收入的六成。為確保貧困群眾穩定就業,該縣進行了分戶分人分階段排查,開展技能培訓,多舉措組織貧困群眾有序外出務工。積極推進扶貧車間創建,已創建就業扶貧車間28個,吸納500多名貧困人員到扶貧車間務工就業。
今年,該縣還結合農村治理需求,從村集體光伏扶貧發電收益中拿出80%的資金,用於設立光伏發電設施維護員、水庫巡查員、環境巡查員、道路維護員等公益性崗位,優先解決700余名貧困人員就地就業。
激發內生動力,扶貧扶志結合推進
5月12日,艷陽高照,山碭鎮田下村新居組的中藥材種植基地裡,建檔立卡貧困戶黃金榮正在忙碌。
黃金榮今年49歲,一直單身。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黃金榮貸款買了1台收割機幫人收割水稻,與人合伙種植烤煙,日子漸漸好了起來。“我家的新房蓋起來了,女朋友也談上了。”他今年又種植了40多畝紫蘇,榮登村裡的道德“紅榜”。“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還是要自己多努力。”黃金榮笑呵呵地說。
為更好地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該縣組織開展了以感恩奮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一方面通過政策宣講和選樹自主脫貧典型,實行正向激勵,樹立了感恩自立、勤勞脫貧的鮮明導向﹔一方面通過公示道德“黑榜”和開展“懶漢”轉化,進行反向約束。此外,加大以工代賑、以獎代補等實施力度,探索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兌物品的“扶貧愛心超市”等自助式幫扶新模式,實現社會愛心捐贈與貧困戶力所能及勞動、個性化需求精准對接,讓扶貧與扶志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