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再出發

2020年05月25日16:20  來源:江西日報
 

巍巍羅霄山,滔滔贛江水。80多年前,它見証蘇區群眾打著鬆明火、提著燈籠,頻頻揮手送別親人﹔紅軍含淚惜別贛南,邁向兩萬五千裡長征的歷史雄姿。

如今,它又見証了一場老區人民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之戰——4月26日,隨著於都縣、興國縣、寧都縣、贛縣區脫貧退出,贛南革命老區實現了區域性整體脫貧,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大步。

走過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贛南,這個紅軍長征出發的地方、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始終牽動著黨中央的目光。

贛南人民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親自指導和推動贛州脫貧攻堅。特別是2019年5月20日,懷著對這片土地最深的愛,懷著對人民最濃的情,他來到於都視察調研時強調:“要著力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近年來,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行,贛州市委、市政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集中力量攻克“貧困堡壘”,一步步把總書記為贛南擘畫的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今日贛南,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現在是新的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銘記總書記的叮嚀囑托,贛南感恩奮進、書寫時代答卷,昂首邁步新長征。一幢幢客家民居點綴在綠樹翠竹間,一串串歡聲笑語回蕩在希望的田野上……

老區不老,生機勃發。青山如黛,笑靨如花。

聞令即動——以爭分奪秒的緊迫感,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發起總攻

蔬果擺上桌,圍坐長條凳。連日來,循著總書記的足跡,前來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的游客一撥又一撥。

已過去整整一年了,但每次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和鄉親們圍坐一起、親切話脫貧的場景,當時在現場的烈士后代孫觀發仍舊激情澎湃。他清楚記得,總書記深情地說:“我這次來江西,是來看望蘇區的父老鄉親,看看鄉親們的生活有沒有改善,老區能不能如期脫貧摘帽。”

作為原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長期以來,受戰爭創傷和自然地理等因素制約,贛南貧困人口佔全省的三分之一,是我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2012年6月,《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實施,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從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方面面給予贛南傾斜﹔2019年5月,在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7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踏上贛南大地視察調研。

983萬贛南人民把這份感恩之情、擁戴之情,轉化為加快振興發展的火熱實踐。“贛州要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優異成績回報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厚愛。”省委副書記、贛州市委書記李炳軍說。

贛州以爭分奪秒的緊迫感,全力以赴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發起總攻,不斷提升群眾安全感、幸福感。

全面啟動剩余貧困人口“清零”行動,對剩余的1.3萬戶2.82萬貧困人口實行“市廳級領導挂牌督戰”“縣領導和鄉鎮主要領導挂戶包干”制度,責任到戶到人,不脫貧不脫鉤。全市形成人財物“三集中”“一邊倒”的攻堅態勢。

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少貧困戶遭遇就業難、農產品銷售難,存在返貧風險。對此,贛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新增安排貧困勞動力就業的公益性崗位3975個﹔全市各地聚焦貧困戶農產品滯銷難題,全方位開展消費扶貧,贛州經開區立足本地電商平台舉辦線下扶貧展銷會,僅一天就帶動50余萬元貧困戶農產品脫銷。

盡銳出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打通高質量脫貧“最后一公裡”

近來,村民劉顯明的風濕病好了很多。從“水上漂”到上岸安居務工,他感慨自己過上了理想中的生活。

放眼望去,陽明湖面碧波粼粼,蜿蜒的公路將一棟棟白牆黛瓦的樓房串聯起來……一幅美麗的庫區水鄉畫卷在崇義縣杰壩鄉長潭村徐徐展開。

劉顯明告訴記者,這裡過去不是這樣。上世紀50年代,因為國家在這裡建設水電站,村裡的大部分房屋和良田被淹,村民們紛紛在庫區水面搭起木棚棲身,以船為家,過著捕魚度日的“水上漂”生活,孩子上學要靠漁船擺渡接送。小木棚春天潮濕,夏天悶熱,冬天寒冷,不少村民因此落下了風濕病。

得益於脫貧攻堅,如今村民們實現了上岸安居樂業。2016年至2019年,245億元真金白銀精准投向就業、就醫、就學、安居、社保等扶貧項目。針對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等反復“回頭看”“過篩子”,集中力量攻堅、見底清零整改,打通高質量脫貧的“最后一公裡”。

瞄准安居扶貧。近年來,贛州大力實施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8.69萬戶貧困戶直接受益﹔共摸排新增危險住房2160戶,已全部完成實施改造﹔建成農村保障房17371套,讓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實現“拎包入住”。

扶貧必扶智。疫情期間,為解決貧困家庭學生線上學習難題,贛州為偏遠鄉村2030個學生發放手機、配備流量,確保線上教育不漏一生、“停課不停學”。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發放各類教育扶貧資助金18.37億元,資助各級各類貧困家庭學生219.32萬人次。

盡銳出戰,錘煉作風。贛州在脫貧攻堅戰場鍛造干部,增強了一大批黨員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水平。截至目前,該市向3468個村均選派了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在崗駐村工作隊員共9809名。

精准施策——聚焦產業就業,為可持續脫貧提供有力支撐

閑時摘摘茶,銷售不用愁,是61歲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村已脫貧戶張可有的生活。他加入了茶葉合作社,還承包管理后院的5畝茶山,前不久,合作社按照高於市場價20%的價格收購今年的茶青,僅此一項就增收5萬余元收入。

他感慨,祖祖輩輩坐擁青山、背靠茶園,以前都認為“綠葉子”中看不中用,如今的“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綠葉子”成了“金葉子”,脫貧不返貧有了底氣。據悉,上猶縣作為全省生態扶貧試點縣,立足茶葉等特色產業,通過發展一批旅游扶貧示范村(點),探索出一條產業扶貧和生態扶貧的新路子。

產業扶貧是提升脫貧質量的根本之策。近年來,贛州市大力實施產業扶貧提升工程,深化產業扶貧“五個一”機制,做大做強蔬菜、臍橙、油茶等主導產業,鞏固發展區域特色產業。

贛州把側重點放在支持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非貧困戶上,完善利益鏈接機制,進一步提升帶貧益貧成效。目前,全市通過直接發展農業產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結方式,累計覆蓋帶動26.67萬戶貧困戶增收,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92.8%。

就業收入是貧困戶收入的重要渠道。贛州市瞄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扎實推進就業扶貧,確保貧困群眾有穩定收入。目前,全市建設就業扶貧車間946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業9000余人。今年疫情期間,該市拿出過硬措施,保障貧困戶穩崗就業,為每個村新增2個以上公益性崗位。

產業就業有了力度,脫貧攻堅有了速度。有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9年,贛州減貧192.0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6.71%降至2%以下,102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1個貧困縣脫貧退出,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贛州最大規模人口脫貧。

謀新求變——力破扶貧難題,脫貧攻堅好做法全國推廣

貧困的情況多樣復雜,解決問題的方法亦當有所不同。

贛州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積極探索,在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涌現出一系列新“打法”,不少“贛州好做法”廣受好評,在全省、全國推廣。

這是一場“思想觀念”的深刻革命。贛州推出老人居住危房專項整治辦法,破解住房安全保障“頑疾”﹔實行扶德、扶志、扶智、扶勤“四扶”措施,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黨政干部為貧困戶“帶貨”銷售土特產、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當致富帶頭人﹔圍繞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贛州在全國首創貧困人口“重大疾病醫療補充保險”,獲國家衛健委好評並向全國推廣。

這是一場“發展方式”的深刻革命。贛州在全省首創“農家書屋+電商”新模式,建設兼具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功能的新型農村文化服務站點,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贛州首創和推行“五個一”機制,在“致貧原因—地方實際—產業發展—收益促進”之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出一條符合贛州實際的產業扶貧路子。

這是一場“轉變作風”的深刻革命。各地認真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責任制,細化分解目標、措施、責任,市縣鄉村四級聯動,迅速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及農業生產工作﹔石城縣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千人鑄造計劃”,已完成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1000余名,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其經驗做法,正從全市推廣至全省、全國。

創新不止,戰果斐然。近年來,“全國產業扶貧現場觀摩會”“全國就業扶貧經驗交流現場會”“全國消費扶貧現場會”等先后在贛州召開。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攻堅“贛州好做法”,多次向全國交流推廣。

新時代的新長征,已然在贛南這片紅土地上重新再出發,人們果敢勇毅,足音鏗鏘!(記者 鄢朝暉)

(責編:帥筠、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