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背今更紅

2020年05月27日15:01  來源:江西日報
 

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是“將軍農民”甘祖昌和“老阿姨”龔全珍的家鄉。

開國將軍甘祖昌,1957年辭去新疆軍區后勤部部長的職務,帶著家人回到家鄉沿背村投身家鄉建設,修水庫、建電站、架橋梁、改造冬水田,把貧窮落后的沿背村建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然而,在甘祖昌1986年去世后,沿背村不僅沒有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乘勢而上,反而因各種原因停滯不前,2011年被確定為省“十二五”貧困村。

讓沿背村村民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既是甘祖昌的夙願,也是當地黨委、政府的必答題。

好作風永遠是我們的傳家寶!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當地黨委、政府及沿背村民重拾甘祖昌將軍的優良作風和寶貴精神,在傳承紅色基因中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脫貧路。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沿背村看變化、訪農戶、觀產業、探發展,感悟傳承紅色基因的火熱,感受百姓幸福生活的紅火。

紅色培訓——建成一所“沒有圍牆”的干部學院,三年來共培訓學員4.4萬名

沿背是一片紅色沃土,“舍命護下一支槍,種下燎原一把火”的蓮花一支槍保存者賀國慶生長於此﹔沿背是一座精神高地,甘祖昌不當將軍當農民、龔全珍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故事感動全國。

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對甘祖昌、龔全珍的感人事跡給予高度評價並強調,我們要弘揚這種艱苦奮斗精神,不僅我們這代人要傳承,我們的下一代也要弘揚,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省委書記劉奇在萍鄉市調研時要求,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優勢,加強紅色文化陣地建設,傳承弘揚甘祖昌將軍嚴於律己、艱苦奮斗,一心為民、永葆本色的優良作風和寶貴精神,努力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課題已出,隻待作答。2016年6月,萍鄉市委、市政府在組織多次專題調研,聽取領導干部、專家學者意見建議后決定籌建甘祖昌干部學院,把沿背村建成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基地,在更廣范圍內弘揚和傳承甘祖昌將軍精神。

干部學院如何建?有人提出按照“圈地建樓搞培訓”的一貫做法,建好房子、請來老師、招來學員,即可開始辦學﹔也有人反對,建設封閉式學院辦學成本高、特色不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弱﹔還有人建議,甘祖昌將軍的精神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心為民”,如果建設干部學院能帶動村民脫貧致富,豈不更好?

探索嘗試、邊做邊改,一所“沒有圍牆”的干部學院雛形在2016年底浮出水面——依靠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開創“課堂在田野、吃住在農家、人人當教員、百姓齊參與”的培訓新模式,把在培訓中產生的收益最大限度地讓給村民。

課堂設在田野,讓甘祖昌將軍的精神可感可學。學院把絕大部分教學課堂設在當年甘祖昌回鄉當農民時帶領鄉親們建的水庫和橋梁、綠化的山嶺、改造的冬水田,以及周邊的紅色資源所在地,讓學員身臨其境,感悟崢嶸歲月,探尋甘祖昌將軍的心路歷程,讓學員的心靈在歷史和現實碰撞中受到強烈震撼。

學員吃住在農家,培訓產生的收益讓利於民。建院之初,學院就採取“村民自營+學院指導”的模式,鼓勵和引導村民利用既有住房改建“培訓民宿”,把學員安排在村民家吃住,並按一定標准把餐飲和住宿費用交給村民,讓村民在經濟上得到實惠。自學院接收首批學員至今的三年來,僅民宿收入一塊,就讓55戶村民增收560余萬元,戶均增收10萬余元。

村民變身“紅培”專家,人人講好將軍故事。建院至今,有一堂課每天都有,那便是紅色情景劇——採茶劇《並蒂蓮花》。這部採茶劇的演員全部來自村民,他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排練演出,大家用濃濃的鄉音、本色的表演,形象生動地演繹著發生在甘祖昌將軍和“老阿姨”龔全珍身上的真實故事。不停地演、多次地看,如今的沿背村民,人人都能把甘祖昌將軍和“老阿姨”龔全珍的故事娓娓道來。

學院自2016年10月開辦至今,已累計接收來自國內20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中央部委、各級黨政機關的4.4萬名學員,使甘祖昌將軍精神再次廣泛傳播、大力弘揚。

紅色堡壘——融入紅色基因,建設堅強堡壘,打造脫貧攻堅的“主心骨”

徐永兵,省水利廳干部,2018年10月被單位派到廳定點幫扶的沿背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皮膚黝黑、身體強壯,老家在撫州東鄉的他卻能操著一口蓮花方言與村民打招呼,徐永兵的一言一行像極了沿背村的漢子。“我就是沿背的一個村民,駐村一年多來,學會了下地插秧、上山種樹、池塘撈魚、大棚種瓜。”徐永兵笑著說。

當徐永兵帶著記者在村裡採訪時,村裡的老百姓見到徐永兵總是熱情打招呼,都想拉徐永兵到家裡坐一坐、喝杯水。而談及徐永兵,村民普遍認為“徐書記人好,能干事,大家都願意聽他的”。

像這種村干部和村民親如一家的場景,在2015年之前有一段時間,沿背村難以看到。坊樓鎮黨委書記胡庭杰告訴記者,沿背村由甘祖昌時代的富裕村,蛻化為貧困村、空殼村、軟弱渙散村,與村“兩委”班子不作為、不善為密切相關。“2015年之前的村‘兩委’班子中,有兩名村干部因中飽私囊受到處分。這樣的班子,不僅不干事,還壞事,老百姓對他們徹底失望,還談什麼指望他們帶領大家脫貧致富?”胡庭杰說。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打贏脫貧攻堅戰,建強村“兩委”班子,筑牢堅強組織堡壘,是前提,也是關鍵。以傳承甘將軍精神為前提,一系列建強村“兩委”班子的組合拳相繼打出:

——強化黨的組織建設。2018年將沿背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按照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的原則,在將軍情土特產公司、文藝演出隊、紅沿合作社、農業產業發展辦公室、特色民宿管理部設立黨支部,將全村黨員配置到各產業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推進各項產業建設,引導村民、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

——強化青年黨員培養。2016年以來,發展了一批文化素質高、致富能力強、年輕有朝氣的農民黨員,這批黨員已成為村“兩委”班子后備干部。特別是對年輕黨員實行跟班學習、外出培訓,給任務、壓擔子的培養方式,促進他們成長。

——強化制度落實。建立健全相關村級制度,重點抓好“三重一大”“四議兩公開”等制度落實,幫助黨員干部養成決策講民主、辦事講公平、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的好習慣﹔建立村“兩委”周會制度,定期通報上周工作,協調解決難點問題,統籌安排各項工作。

——創建黨建品牌。與省水利廳、甘祖昌干部學院開展支部共建、院地共建,擦亮黨建+志願服務、黨建+產業、黨建+環境整治等品牌。在省水利廳的推動下,該廳91名黨員領導干部與全村91戶貧困戶“結親”,手牽手共筑小康夢。

好班子、好作風又回來了。這一點,今年76歲,在20歲出頭時就當了生產隊長,一直跟著甘祖昌干了多年的老黨員李伏林有發言權。他說:“現在的村干部有點甘祖昌時代的味道了,勤勞朴實、廉潔為民。這樣的干部我們喜歡。”

有了好班子,致富有路子。2017年底,沿背村實現整村脫貧,貧困人口佔比由2014年初的17.2%到全部清零,貧困戶人均收入從2014年的不足2000元增長到102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4年的不足1萬元增長到140余萬元。

紅火生活——有事干、有錢掙,源頭活水澆灌美好未來

村民蘇柱林開辦的8號民宿,干淨整潔的庭院、窗明幾淨的房間,一切顯得那麼溫馨。而在幾年前,蘇家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在政府的鼓勵和幫助下,蘇柱林和妻子吳六娥辦起了民宿,幾年下來,民宿收入及銷售土特產就讓他們家掙了十多萬元。記者見到吳六娥時,她正在收割油菜,笑呵呵地對記者說:“聽說學院馬上又要開班了,我要抓緊時間把油榨好,還要多種些蔬菜,讓學員吃上地道的農家菜。”

如今的沿背村,人人都跟吳六娥一樣,大有“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勁頭。沿背村黨總支書記蘇根林說,村民的變化,從“麻將桌上”可以看出:5年前,不論是天晴還是下雨,處處可見打牌的人﹔如今,全村幾乎沒有麻將桌了,因為大家都忙著產業發展,根本沒有時間打牌。

的確,今天的沿背村,“紅色培訓+民宿”“紅色培訓+演藝”“紅色培訓+交通”“紅色培訓+購物”“紅色培訓+農業”,讓村民有干不完的活、掙不完的錢。

2019年6月,沿背村獲評“第六屆江西省文明村鎮”。蓮花縣委書記張運來認為,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已是“明星村”,除了村容村貌的改變外,最重要的是提振了村民精氣神。

村民謝其林說,現在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都來村裡學習甘祖昌將軍精神,我們應該把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搞好,把美麗文明的沿背新形象展現在大家面前,不能給甘祖昌將軍丟臉!村民劉金嬌說,我們要傳承甘祖昌將軍的精神,勤勞苦干、團結互助,共同走上小康之路。

“村民參與有干勁,鄉村振興添活力。”甘祖昌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林俊江表示,在學院的帶動下,村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大家都滿腔熱情、真心實意地投入到發展建設上來,形成了院地良性互動的發展態勢。

5月15日,甘祖昌干部學院迎來疫情之后的第一批學員,沉寂了4個多月的沿背村又熱鬧起來。我們相信,沿背村民的日子必將越過越紅火,沿背的未來必將越來越美好。(記者 朱 力 駱 輝)

(責編:帥筠、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