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然而,在過去很長時間,贛州市南康區部分村卻面臨著“無錢辦事”的困境。
如何破題?近年來,南康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將發展村集體經濟與助推家具產業發展、農業生產、城鄉人居環境整治等相結合,推動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2019年,該區村集體經濟營業收入總量達3659萬元,村平均營業收入為15.12萬元。
路徑一: 結合家居產業發展做文章,把家門口的主導優勢“用好、用活、用出特色”
東山街道坨圳村毗鄰105國道,交通便利,村內有家具企業252家,從業人員達2萬余人。家具產業快速發展,給村裡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為此,經村“兩委”反復論証,結合家具企業“安全隱患多、環境整治難、用工需求大”等問題,坨圳村於2019年成立了村級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中心下設消防、環衛、勞務三個服務站,為轄區內家具企業提供有償服務,以此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去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72.1萬元,其中有償服務收入就有21.1萬元。”該村黨支部書記廖樹江說道。
近年來,南康區家居產業發展迅猛,新建了11個家居聚集區。隨著園區建成和企業搬遷入住,園區配套設施和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為此,用好、用活家居產業優勢,開展園區配套服務、新建配套物業、提供餐飲服務、出租電商公寓等特色方式,已成為該區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一個選擇。據悉,該區還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帶頭人隊伍,增強村級班子凝聚力、組織力和戰斗力。
路徑二:圍繞土地開發利用做文章,把家門口的土地“喚醒、喚活、喚出效益”
土地是農村重要資源,利用好這個寶貴資源是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措施。
近日,記者來到唐江鎮採訪發現,當地正如火如荼實施“村集體經濟+優質稻種植”發展模式。(下轉第3版) (上接第1版)該鎮組織委員黎康貴介紹說:“我們由村集體對撂荒土地進行復耕,建設相對集中連片的優質稻基地,並採取‘返租倒包+統一經營’模式,統籌推進農業生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通過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方式,在每個村組建了栽插隊伍,黨員帶頭到田間勞作。估計今年各村集體經濟增收合計將達278萬元。”
如此,唐江鎮既遏制了耕地撂荒現象,提升了糧食生產總量,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可謂一舉多得。
在南康區,把家門口的土地“喚醒、喚活、喚出效益”,也是鏡壩、橫市、大坪、蓉江等鄉鎮(街道)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路徑。鏡壩鎮把盤活存量資產作為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招標承包、租賃經營等方式,讓村集體經濟“活水長流”。僅連城村一個村,將閑置的店面、倉儲室出租,每年可獲得租金30.4萬元。
路徑三:圍繞人居環境提升做文章,把家門口的好環境變成“增效、增值、增收紅利”
眾多家具企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樣也增加了環境整治難度。如何實現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互利多贏?推動“拆、改、建”,成為南康區關鍵一招。
來到蓉江街道稍江村,記者看到原先的紅磚廠已不見蹤影。蓉江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劉經輝解釋:“磚廠因消防安全和環保不達標被拆了。拆除后,村黨支部商定由村集體出資流轉承包,規劃建設倉儲物流中心,建成后每年租金可達35萬元。這樣既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消除了隱患,又能極大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
走進橫寨鄉圩鎮農貿市場,不少村民正在有序地選購商品。該鄉黨委書記賴建明介紹:“之前這個農貿市場一直處於攤販以路為市、市場無人管理的狀態。每逢圩日趕集,不僅市場內一片混亂,還常常把交通主干道堵得水泄不通。”去年,該鄉黨委求新思變,在全區率先探索出了村級抱團出資、改造開發圩鎮農貿市場並獲取分紅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如今,嶄新的圩鎮農貿市場已成為村集體經濟增值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
“村”色滿園,百“村”爭流。今年,南康區242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營業收入總量預計可達6600余萬元,所有村營業收入有望超10萬元。(記者 鄢朝暉 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