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南昌市青山湖區羅家鎮竹三村的觀田逸夫小學,有學生近1200人。學校隻有一扇大門,學生、家長、教師隻能通過長約300米、寬約3.5米的村道進學校。村道兩邊分布了26座墳塋,路過的人大多心生畏懼。
“這是接送學生的必經之路。”觀田逸夫小學黨支部書記胡國紅說:“由於是墳塋,兩邊高,村道低,遇雨即澇,師生要蹚水去上課。同時道路狹窄,車輛沒有掉頭的地方,上下課高峰,不得不派老師到路邊指揮通行,接送小孩很不方便。”
據了解,這些墳塋是歷史遺留問題,青山湖區在1971年建設羅家二中時,墳塋已經在學校的周圍。2011年,觀田逸夫小學搬入現址,一直呼吁墓地外遷。“每年冬至,祭祖群眾絡繹不絕,影響學校的正常秩序。”校長方麗媛以自己青山湖區政協委員的身份,就遷墳一事提案。因擔心一己之力不夠,記者給她還找來了“幫手”——青山湖區人大代表、羅家鎮社會事務辦主任胡淑琴。最終,在5月底青山湖區召開的兩會上,方麗媛的提案、胡淑琴的建議,引起了青山湖區委常委、統戰部長詹洪武的重視,要求羅家鎮協調解決。
隨后由羅家鎮竹三村“兩委”干部、黨員、駐村干部、學校老師等人員組成了兩個工作專班,一個專班協調、一個專班征地。專班組負責人、羅家鎮人大主席章濤說:“涉及15戶,剛開始遇到的阻力很大。專班做了三四次工作,都無法做通。”竹三村委會主任彭贊勇說:“隻能苦口婆心去談,黨員干部先帶頭,這樣才最終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遷墳空出的2000多平方米地塊,由附近村子採取租賃的方式,硬化后用來作為學生接送點。“從遷墳、鋪設下水管道、地面硬化、建設文化長廊等,共投入約60萬元,徹底解決學校師生出入問題。” 章濤說。
6月8日,記者與南昌市青山湖區統戰部干部再次來到觀田逸夫小學,學校門口的26座墳塋被遷出,地面硬化了,工作人員正在搭建鋼架,修建文化長廊。學生家長點贊:“接送孩子更方便,我們也不擔心了。”(余紅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