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佳來醫養院的老人正在練習舞蹈,增添生活樂趣。
福佳來醫養院的護理人員為老人理發。
編者按
養老問題屬於民生焦點,事關千家萬戶。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公辦養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增加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供給,全面推廣“黨建+農村養老服務”……重陽節將至,本報推出“歲歲重陽話養老”系列報道,反映我省養老事業進展和取得的成果。
據統計,南昌市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經超過了17%。如何讓老年人享受優質養老服務?南昌推進建立養老機構由政府建設再通過招標方式引進社會化企業運營的公建民營模式,充分利用養老服務企業的專業優勢,提升養老機構服務水平。
公建民營 讓服務更專業
10月15日11時30分,單慧英收拾好舞蹈道具后對同伴說:“大家下午記得准時來練舞。”退休教師單慧英入住南昌市福佳來醫養院兩個月以來,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氣色越來越好。
今年上半年,單慧英患心臟病住院,她擔心老伴沒人照顧,又不想讓孩子兩頭奔波,就讓老伴先住進了福佳來醫養院。單慧英出院后,也搬了進來。沒想到,單慧英在入住的第3天晚上出現緊急情況,經醫養院專業人員急救后,送往醫院救治才脫離危險。單慧英說:“如果不是住在醫養院,后果不堪設想。”
在綠康國際老年城,74歲的黃先生每天都要起身行走一會兒。此前他因病5年多無法下床,兩年前,黃先生被送到綠康國際老年城時意識模糊、言語遲鈍、四肢無力﹔由於長期臥床,全身多處壓瘡,感染嚴重。
“我們配備了專業護理人員和全科醫生團隊。”綠康國際老年城工作人員燕家白說,他們請專家進行聯合會診,制訂治療方案,黃先生病情大為好轉。
無論是福佳來醫養院,還是綠康國際老年城,他們有一個共同屬性:公建民營。
2018年底,南昌市出台文件,鼓勵公辦養老機構轉制成為企業或者公建民營,至今有南昌高新區天同養護院、青雲譜區養老服務中心等10家公建民營養老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滿足群眾高質量養老需求。
“公建民營的養老機構相較一般養老院,功能更為完善,‘醫’與‘養’融合發展,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南昌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安度晚年 享受品質生活
福佳來養老產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國來介紹,醫養院不僅擁有約3000平方米的綜合性診療區,還有書畫體驗區、廣場舞區、健身房等等,各種養老設施一應俱全,並與南大二附院、省中醫院合作開通了就醫綠色通道。
“這裡環境好,服務更好,每天有專人量血壓、測血糖,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練書法……”說起綠康國際老年城,首批入住者之一的90歲的吳秋鳳,對這個“家”頗為滿意。
南昌市青山湖區多個鄉鎮養老院拆除后,政府於2012年投資1.6億元興建了青山湖社會福利中心。該區決定將青山湖社會福利中心辦成“公建民營、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最終由浙江綠康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標,改名綠康國際老年城。
84歲的江輔炎是一名退休大學教授。在決定選擇一家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養老后,經過一番考察,江輔炎和老伴選擇了綠康國際老年城。
每天早晨,江輔炎和老伴起床散步,然后約幾個老友打牌、聊天。談及在綠康國際老年城的生活,江輔炎直言:“比住家裡更方便,也讓家人更放心。今年5月,我老伴突發疾病,一按鈴,醫生幾分鐘就上門了,讓我們很有安全感。”
盤活資源 惠及更多老人
福佳來醫養院前身是南昌市老年福利院,停辦后異地重建醫養院,探索公建民營方式,引進福佳來養老產業服務有限公司運營,充分利用養老服務公司的專業優勢,增強養老機構的活力。
南昌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福佳來醫養院10%的床位用來兜底接收“三無”(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老人﹔因是公建民營模式,定價比市場價低10%。
作為第三方機構接手后,福佳來養老產業服務有限公司對人員進行了調整,補充了更多醫護人員,讓服務更專業。
林國來介紹,入住福佳來醫養院的老人90%是夫妻,兩個人每月一共需支付約5000元。“目前,我們的入住率約為50%,政府補貼每人每月200元,我們還需要承擔部分社會職能,希望政府能加大補貼力度,從而降低運營成本,才能讓更多老人住進來,形成良性循環。”
“公建民營的養老機構,還需要承擔轄區內五保戶等人員的養老。以前我們開展這方面工作,需要花費很大精力,現在讓專業人做專業事,除了提供傳統養老模式所包含的基礎服務,還能提供專業的醫療和康復服務,滿足了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南昌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公建民營並不是政府放手不管,而是讓專業機構做好專業事情,政府部門負責日常監管,這樣能最大限度盤活養老資源,提升整體服務水平。”(記者 余紅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