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化史上,中國陶瓷藝術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地位,它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蘊含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發展。從中國人的骨子裡來說,對泥土有著天然的、本能的親切感和崇拜感。中國自古便是農耕大國,人所需要的一切,賴以生存的資源均源自於泥土,或許正是這種親昵感,陶瓷才得以吸收囊括諸多文化元素於其中。
然而,陶瓷藝術創作有其材質的特殊性,其實用性和陶瓷制品的形制特征,決定了陶瓷繪畫不同於紙上繪畫的形式。其制作過程受燒成條件的影響,畫面展開受立體造型條件的制約,並且構思立意經常要隨著造型的變化而解構畫面,本質特點還受到工藝、造型、釉色變幻、設計、民俗思維等因素影響。
陳羿州的陶瓷藝術作品從彩陶、書法、當代藝術構成中吸取營養,通過長期的探索,使作品的獨立性和自由性得到了最純真的體現,藝術的本源及特性被蘊含其中。將超自然、超現實、表象之外的觀念對象通過特殊的時空處理變成了現實的、可視的對象,表現出對內心情感的反觀﹔對自然的體悟﹔對藝術本性的反思。藝術創作的多元化促成了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其作品最大的特征便是對自我情感的表達,對人類情感共性的傾述,並在此過程中找尋、回歸對自我“心相”的體察與共鳴。
陳羿州作品載體使用斗笠杯,而斗笠杯最大的特色是其口部大、底足小,杯壁舒展挺拔,杯身線條簡潔優雅,大開大合的形態視覺感強,在斗笠杯上進行創作給畫面的空間和完整性增添了光彩,給人清俊不俗之感。在作品呈現和展示中,陳羿州能擺脫人們對“杯”這一器物功能的聯想,符號所指消失,從純粹的審美、欣賞角度來品味作品,感受“杯”形特性下展現出來的繪畫獨特效果。而這種效果又有別於常見的平面繪畫,依靠“杯”的固有器型表現出多層次、多角度的藝術特性及欣賞體驗。對其作品的欣賞能感受到視覺焦點的消失,使得我們對藝術的感知融入內心感受的尋求,不再與現實事物產生關聯,焦點中心被剝奪。在無序與純粹抽象的表現中,任何眼前的細微變化都可成為中心,而這種中心的體現或共鳴則是對我們內心的所指所感。我們能夠體悟的隻有內心最原本的思緒和對曾歷經過溫度的回味,二次創作參與其中,觀者與作品之間產生的聯系更為緊密,觀者的智慧被啟迪,想象被引發,藝術體驗所產生的精神內化的隔閡被徹底打破。正是於此,陳羿州的陶瓷藝術作品包含不同的審美特征,使得陶瓷藝術展現形式豐富多彩。
如今的陶瓷藝術發展狀況與未來,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其中不確定性與偶然性並存,但“創新”始終是其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心相”系列作品不僅是陶瓷繪畫思想的一種嘗試,更是創作方法的一種嘗試,對當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有一定的“實驗性”和“探索性”意義。
陳羿州,出生於江西省樟樹市,澳門科技大學美術學博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陳羿州長期在江西景德鎮從事藝術創作,是一名杰出的景漂青年藝術家。(吳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