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記者沿著景婺黃高速來到樂平市,探尋贛劇之鄉古戲台的文化魅力﹔同樣沿著這條高速,一批批民間工匠從樂平市出發,前往全國各地修建仿古戲台、修繕古村落等,成了一支享譽全國的“樂平軍”。
當天上午,車子駛進鎮橋鎮滸崦村,一座古香古色的古戲台——滸崦名分堂戲台展現在記者眼前,古戲台旁豎立了一塊石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平市博物館副研究員余慶民正在整理《江西古戲台匯編》,他遍訪了樂平每個角落:“樂平作為贛劇之鄉,分布著458座造型優美、風格各異的古戲台。它們均為明清時期的古戲台,部分戲台歷經400多年風雨,已破朽不堪。”余慶民表示,戲台為磚木結構,其中木梁架構與雕花技藝均為手工工藝,要搶救、保護這些古戲台,需要專業的民間工匠。於是,在樂平誕生了一批專業的民間工匠——木雕藝人。
之前,由於市場不景氣,木雕藝人幾近斷層。近年來,隨著古建筑保護、傳統文化的興起,民間工匠又有了用武之地,他們紛紛帶學徒重操舊業“走四方”,甚至遠渡重洋,從事傳統古村修繕,仿古街、仿古戲台建造等。如今,樂平市有近3萬人吃上木雕“手藝飯”。
在中樂古建公司,程漢波帶著團隊的七八個人,時而切換手中的雕刻刀,時而吹下堆積的木屑。他們在為貴州的一座投資數百萬元的仿古戲台趕工:“建造工藝很復雜,戲台分陰陽雙面,有天井、走廊、祠堂,另外飄檐也很難做,戲台頂上起到裝飾和回音功能的藻井有螺旋式,有花式的,層層旋轉的花紋結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去雕刻。”
17歲開始當學徒的程漢波,而今39歲。他常常奔波於全國各地從事仿古街、仿古戲台的建設和古典家具的打造。由於市場緊俏,程漢波還把妻子發展成為徒弟,打破了樂平木雕工藝“傳男不傳女”的傳統。
目前,樂平市現有仿古戲台等古建修復公司20余家,古建復制技藝在全省首屈一指,他們修復的古建及相關微縮模型景觀通過景婺黃高速公路走向全國,遠銷上海、廣東、浙江等地,許多產品漂洋過海出口創匯。(吳 強 記者 余紅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