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世界

“嗚……”9月24日,伴著一聲長長的汽笛聲,從贛南老區開出的第1000列中歐班列從贛州國際陸港出發,之后經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駛往萬裡之遙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約半個月時間,班列滿載的家具、小家電、日用品、電子產品等江西制造將出現在歐洲家庭。而返程的列車則會帶回數千家南康家具企業所需的木材,還有紅酒、汽車等商品。
從紅土地駛出的“黃金列車”,已經成為新時代絲綢之路上的“鋼鐵駝隊”,開辟了一條中國中部地區陸路外貿大通道。
在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的今天,開放的空間決定著發展的空間,開放的水平決定著發展的層次,開放的程度決定著發展的質量。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這是江西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不沿邊、不靠海,地處中部腹地的江西,如何克服地理局限,沖破山水阻隔擁抱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把開放提升作為江西發展的關鍵一招,始終站在全國乃至世界大格局中審視江西,不斷拓展開放空間,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全力推動江西由內陸腹地變為開放前沿,打造內陸雙向開放新高地。
潮涌贛鄱,開放以興。暢通道、搭平台、優環境,開放的元素在聚合反應中裂變。
筑通道,讓開放之“路”快起來
從2015年8萬美元,到2020年2200萬美元,短短6年時間,江西家有兒女家具有限公司出口額陡增200余倍。
“因港而興!”董事長申飛一語道出了公司超常規發展的密碼。位於贛州市南康區家具產業園的倉庫裡,一批碼放整齊的實木床即將通過贛州國際陸港開通的中歐班列出口至波蘭。
“今年預計出口額增長約20%。”看著挂在牆上標注一個個紅點的世界地圖,申飛滿臉喜色道,“現在公司產品已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了。”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對外開放也是如此,有了通道的支撐,才能更好實現與世界的聯通。
然而,地處內陸腹地、遠離出海口岸,對外運輸和貿易服務成本較高、效率較低……這是贛州乃至江西對外開放面臨的痛點。
暢通開放之“路”,是江西必須要破解的難題。省發改委主任張和平說,隻有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以陸、水、空港為基礎,大力建設出省出海出境開放通道,逐步實現“三同”(貨物進境與沿海同價到港、出境與沿海同價起運、通關與沿海同等效率)目標,才能以大通道促進大開放、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
2015年以來,南康相繼建成了全國內陸首個進境木材監管區、全國第八個內陸開放口岸、全國“一帶一路”多式聯運示范工程,中歐(亞)班列、鐵海聯運“三同”班列聯通了歐洲腹地和中亞五國,群山環抱的贛南老區實現了從遠離海洋到通江達海的加速轉變。
贛州國際陸港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蔡湖南說,依托贛州國際陸港,來自俄羅斯、芬蘭、瑞典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木材在南康集散,加工成家具再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買全球木材、賣全球家具”從理想照進了現實。
僅用7年時間,贛州家具外貿企業從2014年的3家擴大到了2020年的600家,產值從700億元躍升至逾2000億元。
截至目前,我省共打造了9條贛歐貨運班列、5條鐵海聯運線路,開通航空客運航線200余條,開通九江港至上海港的水運航線4條。
然而,通而不暢的“腸梗阻”難題依然存在,痛點、堵點、難點、弱點還有不少。在家有兒女公司的出口產品中,通過贛州國際陸港中歐班列直接出口的隻有一半左右。港口就在“家門口”,為何要舍近求遠?申飛道出了緣由:中歐班列在時效性、靈活性等方面相比海運更有優勢,但運輸成本也更高。因此,許多客戶便願意採取急貨走陸運、平貨走海運的模式。
2020年,贛州國際陸港獲批國際港口代碼,引進馬士基等船箱公司設立提還箱點,進出口貨物所需空箱在贛州港區就地提取。但目前引進的船企數量仍然難以滿足家具出口企業需求,“出口貨物一般由採購商指定船運公司,一旦船運公司未在贛州駐點,就意味著企業需要到鹽田港等周邊港口提箱,導致運輸成本增加。”有企業負責人說。
“讓開放通道更好發揮乘數效應,還需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支撐。”省社科院院長蔣金法認為,隨著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加快建設,我省多層次立體化開放通道正在逐步建成,但物流基礎設施散且弱,重要物流節點城市缺乏綜合性物流園區,水運、鐵路、航空物流等設施難以有效整合形成綜合效益。應加快打造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體系,推進貨代、跨境物流、金融服務等配套產業發展,促進口岸經濟產業聚集。
可喜的是,江西的開放之“路”還在延伸——
8月中旬,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江西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加快崛起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強化南昌、贛州、九江、上饒四大開放門戶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設多式聯運中心,鼓勵進出口貨物就近向物流樞紐集疏,推進大宗貨物和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
建平台,釋放優勢集聚發展動能
玉山縣岩瑞鎮太平村——江西最東邊的一個村落,兩年來,這裡機器轟鳴、人來車往,保持著一派火熱的建設景象。
再往東,穿過一條馬路就是浙江境內,左邊是常山縣,右邊是江山市。2019年2月,隨著浙贛兩省相關部門聯合制定的《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建設方案》正式出台,太平村開始從偏僻鄉村向浙贛兩省合作前沿平台蛻變。
10月22日,總投資達25億元的晶科能源10GW金剛線切片項目正式簽約落戶衢饒示范區,標志著示范區產業發展的大幕全面拉開。玉山縣發改委主任郟貞軍說,衢饒示范區將成為江西向東開放的重要平台,也是玉山面向長三角地區集聚人才、技術、資金、項目和人氣的“橋頭堡”。
2020年10月底,井岡山綜合保稅區順利通過驗收。一年來,圍繞建設贛中地區跨境電商基地的發展定位,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今年9月15日,一輛滿載著手機充電器及兒童玩具等商品的貨車從井岡山綜保區發往德國漢堡海外倉,這意味著吉安市首單跨境電商“1210”保稅商品出口海外倉業務模式的落地。
近年來,我省不斷放大開放平台疊加效應,促進開放平台提能升級,擁有各類開發區103個、國家開放口岸4個、綜合保稅區4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3個。特別是去年4月份,江西獲批中部地區首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為江西加快打造內陸雙向開放高地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今年1至8月,我省19個國家級開發區現匯進資額9.3億美元,同比增長34.8%﹔4個綜保區進出口總額達177.5億元,同比增長93%﹔3個跨境電商綜試區進出口總額達214.2億元,是2020年全年的8.1倍,為促開放、穩外貿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開放合作需要大平台形成強支撐,才能把區位優勢變成現實的開放優勢,吸引產業、資本和人才匯聚,最終形成全方位的綜合競爭優勢。
去年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獲批后,上饒市搶抓重大戰略機遇,積極啟動上饒綜合保稅區、三清山機場航空口岸和上饒跨境電商綜試區三大內陸開放功能平台申報建設工作。“我們在開放平台建設上慢了半拍。”該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說,在全省四大開放門戶城市中,南昌、贛州、九江均已建設綜合保稅區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隻有上饒是空白。
江西內陸開放高地如何打造,是民建江西省委會常委李秀香長期關注的問題。李秀香說,江西外向型經濟與周邊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江西外貿額基數低,很難短期內快速趕上﹔另一方面江西內陸雙向開放平台建設有差距。而后者更須引起高度重視,在開放平台提質增效上下功夫。
李秀香認為,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獲批自貿試驗區,其中5個與江西相鄰,我省應積極申報創建自貿區,構建內陸開放的政策高地。同時,應創新區域合作平台互贏模式,加快建設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深贛港產城特別合作區等平台。
今年,我省對打造高能級開放平台作出部署,包括統籌各類平台資源,積極申報創建江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贛江新區、國家級開發區等功能平台建設,探索建設國際合作產業園、省際合作園區﹔爭取設立吉安、景德鎮、上饒等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申報設立綜合保稅區或保稅物流中心等。
優環境,對標一流厚植開放沃土
一秒鐘能干什麼?眨一下眼,轉一下頭。而在南昌高新區,一秒鐘有兩部手機下線。
9月中旬,記者走進江西美晨通訊有限公司,車間內一派繁忙景象,一部部智能手機經過組裝、包裝陸續下線,然后出口到法國、德國、西班牙等30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總經理廖利平說,今年1至9月,公司出貨量達到1200萬部,比去年同期增長50%,預計全年出貨量將達到1500萬部。
2017年,全球領先的移動終端產品和服務供應商天瓏移動集團落戶南昌。“當時國內有10個城市都在爭奪這個項目,最后我們還是堅定地選擇了南昌高新區。”公司創始人林震東說,首輪接觸就被這裡“輕資產、重資本”的招商方式所吸引。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了兩個月時間,當年實現營業收入21.3億元。
以優環境促進大開放、集聚大產業,是南昌高新區在短短數年間形成強大集聚效應,改寫中國移動智能終端產業版圖的關鍵所在。
在玉山高新區,德隆紡織有限公司三期項目7棟新廠房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投產后可年產20萬錠縫紉機線。自2012年落戶玉山以來,德隆公司已連續9年追加投資,累計投資額達20余億元。
德隆為何如此青睞玉山?公司董事長何南威道出了原因:“在這裡每個項目的建設和生產,企業隻需要管好‘圍牆內’的事,‘圍牆外’的事都由相關部門代辦。”如今,他已是玉山以商招商的代言人,正謀劃著把企業總部從寧波搬到玉山。
開放發展是必然,優化環境是硬條件。隻有深刻把握國際市場發展規律,把營商環境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吸引高端企業和要素集聚江西,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優勢。何南威說,江西在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在產業規劃上強化與浙江乃至長三角地區的協同對接,找准自身優勢聚焦重點產業鏈招商﹔一旦項目落地,要為企業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服務,全力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要素、政策支持。
近年來,我省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為核心,聚焦“四最”營商環境建設目標,對標先進、綜合施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十三五”期間“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累計為企業減負6400億元﹔開展工程建設、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專項清理行動,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地。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與上海、浙江、廣東等先進省市相比,我省營商環境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省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從2019年起,我省聚焦企業開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營商環境對標提升十大行動,一些地方仍存在思想觀念還不夠新、行政審批還不夠快、辦事服務還不夠優等現象,在營商環境建設上習慣跟跑、借鑒,缺乏原創性、引領性改革舉措,有的審批事項仍然存在時間長、中介費用高等問題。
差距正是趕超的動力。江西財經大學江西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研究員劉鎮認為,打造內陸雙向開放高地,江西必須在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取得新突破,以一流開放環境推進制度與國際接軌,對標國際標准,學習借鑒、復制推廣自貿區成功經驗,在“極簡審批”和准入承諾即入制等領域積極探索。重慶市今年提出,到2025年營商環境整體水平進入國際一流行列,圍繞市場環境、法治環境、開放環境、政務環境、政商環境明確目標任務,值得江西學習借鑒。(記者 黃繼妍 鄭榮林)
專家觀點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
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 蔣金法
開放是興贛富民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堅定不移實施大開放戰略,堅持“引進來”“走出去”並重,著力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支撐,雙向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獲批一年多來,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試驗區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呈現出外貿規模再上新台階、利用外資規模持續擴大、對外投資步伐加快、貿易結構持續優化、多層次立體化開放通道逐步建成、開放平台功能逐步拓展等良好態勢。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如體制機制創新動力有待增強,先行先試突破口亟須形成,降低外貿物流成本仍有較大空間,制度性交易成本仍需進一步降低,對外開放的產業支撐有待加強。
高標准高質量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新高地,必須以改革為“帆”、以開放作“槳”,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堅克難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搶佔全面擴大開放高地,打響“江西辦事不用求人、江西辦事依法依規、江西辦事便捷高效、江西辦事暖心爽心”營商環境品牌,在更高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開放,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進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高質量發展。
●背景鏈接
2020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是全國第三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
試驗區戰略定位為內陸雙向高水平開放拓展區、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重要示范區和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支撐區。試驗區肩負著探索內陸省份雙向高水平開放,以開放促創新、促改革、促發展新路子的重任,明確了在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降低綜合物流成本、承接境內外產業集群轉移、支持老區與大灣區產業合作、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和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六大領域重點任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