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一戲一人生

——記廣昌縣甘竹鎮大路背孟戲劇團副團長李安平

2021年11月26日17:10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李安平在化妝。 曾恆貴 攝
李安平在化妝。 曾恆貴 攝 

他37年專注孟戲,把瀕臨失傳的廣昌孟戲傳承發揚﹔他排除萬難,堅守和發展壯大劇團,培養了一批批唱孟戲的接班人﹔他守正創新,積極參與創作編排《送別》、《紅蓮花開》等多個本土特色的旴河高腔新劇目……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昌縣甘竹鎮大路背孟戲劇團副團長——李安平。

據了解,廣昌孟戲是一種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戲曲,流行於廣昌縣境內,俗稱孟戲,又名“旴河戲”,約起源於明初,至今已傳承演出近600年。經專家考証,其唱腔是明代四大聲腔之首的海鹽腔遺響,被譽為我國古老劇種的“活化石”。2006年5月,廣昌孟戲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結緣:一聲孟戲 一生孟戲

李安平的父親李金生是甘竹大路背業余劇團老生及淨角業余演員,在父親的熏陶下,李安平從小就是個“孟戲迷”,耳濡目染的孟戲唱腔成了最動聽的音樂,在他心間種下了熱愛孟戲的“種子”,讓他的一生與孟戲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4年,16歲的李安平初中一畢業就加入了甘竹大路背業余愛好者劇團學戲,師從大路背業余劇團導演謝傳福老藝人。作為初學者,要想學好孟戲,不僅要有一定的天賦,還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常常要反復揣摩成百上千次才能像模像樣,但李安平仍像著了魔一般下苦功去學。每讀到劇本中的生僻字詞,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翻閱詞典,追根問底,直到弄懂為止。最難的還是孟戲唱腔,每一句的旋律都不同,剛學習孟戲時,李安平一年隻能唱好一句詞,兩三年都未必能唱好一段詞。

為了學好孟戲,李安平全身心地投入,無論是拿著鐮刀還是捧著飯碗,嘴裡總是反復練習師傅教他的唱詞,天天不間斷地吊嗓子、練唱腔、走台步。學戲雖難,可李安平偏偏越唱越喜歡,他說:“隻要唱起孟戲,感覺一切煩惱都沒有了!”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李安平不斷地刻苦訓練,功底越來越扎實,於1995年正式上台演出,此時距他學孟戲已有10年。之后,他更加勤學苦練,逐漸掌握了唱、演、編排等各項技能。從配角到主角,李安平脫穎而出,接過了師傅的“接力棒”,成為了大路背業余劇團的男一號、台柱子。2008年9月,李安平被國家文化主管部門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成為了廣昌孟戲的“守護人”。

堅守:排除萬難 不忘初心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如春潮涌動,劇團裡的8個年輕人先后外出打工,使劇團的排練一度擱置。李安平也曾猶豫是否外出務工掙錢,為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但師傅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如果你走了,廣昌孟戲就再也沒有希望了!你難道要讓它斷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嗎?”最終,發自內心那份對孟戲的熱愛與不舍,讓李安平決定選擇堅守,努力延續孟戲的“星星火光”。

身為孟戲劇團的台柱子,他要為堅守和發展孟戲劇團而奔走勞累﹔身為家中的頂梁柱,他要挑起養家糊口的責任與重擔。但這兩件事,沒有一件是容易的。

在當時,劇團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李安平隻能自掏腰包購買演出物資,對演出需要的化妝、服裝、燈光、道具等事親力親為。因為花時間唱戲排練,他耽誤了很多賺錢的機會,甚至還要往劇團倒貼錢,影響了家庭收入。看著鄰居都蓋起了新房,自己一家老小卻依然住在舊房屋中,李安平的妻子黃斗秀少不了一些怨言,他雖心懷愧疚,但仍痴心不改。李安平被評為代表性傳承人后,國家每年給予2萬元的資金支持,他將這筆資金大部分用於維持劇團開銷。他說:“私心重,不服眾。隻有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才能把整個劇團帶好。”

憑著對孟戲的滿腔執著和堅定初心,李安平37年如一日堅守劇團,並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將劇團發展壯大。至目前劇團已有28個固定成員,並爭取到上級資金重新修繕了劇團演出場所,添置了一批燈光音響設備等,大大改善了演出條件。在劇團當樂手近20年的劉先宗提起李安平稱贊不已:“李團長對我們劇團的發展一直是傾心盡力,付出了大量心血,沒有他就沒有咱孟戲劇團的今天!”

傳承:文化匠心 發揚光大

身為廣昌孟戲非遺傳承人,如何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弘揚好孟戲,讓古老的孟戲“活化石”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對此,李安平一直在付諸努力,並有自己的想法:時代在發展,孟戲也要與時俱進,在貼近生活、服務群眾中找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為保護孟戲,他悉心鑽研,對100余支孟戲曲牌精心整理成冊,即將印刷出版﹔積極爭取將孟戲列入廣昌每年一度的蓮花旅游文化節活動、送文化下鄉活動中進行巡回演出,提升孟戲影響力﹔堅持創新發展,從“寫當地、演當地”做起,把非遺傳承與“民族的”和“現代的”相結合,帶領劇團成員積極參與創作編排本土特色的《送別》、《紅蓮花開》等多個創新劇目,獲得好評如潮﹔打破以往傳男不傳女的觀念禁錮,積極吸收新學員,讓村裡的婦女也加入到孟戲的演出隊伍中來,目前又吸收6位新學員入團學戲。由於劇團演員都是農民,農忙時節和白天基本沒時間,隻有靠晚上和空余時間來學習。對於新加入劇團的演員,李安平不辭辛苦,傾囊相授。今年44歲的學員瞿長蓮進劇團3年來,在李安平這位“領路人”手把手的悉心指導下,已從當初的一竅不通到如今能擔任小旦等角色,有了很大的進步。黃斗秀也被丈夫李安平的痴迷與堅守深深影響著,主動加入到劇團來學孟戲。她說:“看到丈夫幾十年如一日為保護孟戲所作的艱辛與努力,我終於明白了他做事情的重要意義,也要全力以赴地支持他!”

“別以為孟戲只是老一輩人喜歡的東西,現在喜歡孟戲的孩子也不少,有幾個大學生還追到我家來學習孟戲呢!”李安平欣慰地說。2018年起,孟戲還走進了廣昌二小的特色文化課堂,並聘請李安平作為技術指導老師,每周與孟戲班負責老師一起為孩子們上課,目前該孟戲班已能成功表演《姜女游園》《五月劃船》等作品,培養了一批學孟戲的孩子。

“如今,廣昌孟戲在上級相關部門的幫扶下,已經走出廣昌、走向全國,多次參加省、市、縣裡的重要演出活動。”李安平表示,有縣委縣政府給予的關心支持,讓他對孟戲的傳承和發展信心更足了。作為代表性傳承人,他將一如既往地做好孟戲劇團的傳幫帶工作,努力將這一文化瑰寶傳承下去,不斷發揚光大,為弘揚孟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曾恆貴、謝欣) 

(責編:羅娜、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