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戈壁”變身生態公園

清晨,於都縣貢江鎮金橋村在鳥兒“嘰嘰啾啾”的歌聲中醒來。迎著朝陽,早起的鍛煉者有的激情奔跑,有的奮力騎車,有的悠然漫步。穿行在白牆黛瓦、層林盡染、油畫一般的村庄裡,將身心融入美景,盡情感受崩崗區水土流失治理所帶來的新變化和幸福感。
崩崗,是指山坡土體或岩體風化殼在重力與水力綜合作用下分離、崩塌和堆積的侵蝕現象。金橋村就是一處典型的崩崗區。金橋村距離於都縣城約3公裡,位於梅江、貢江、澄江三江交叉口,屬典型的南方紅壤丘陵水力侵蝕區,單個面積大於100平方米的崩崗有1412座,崩崗區總面積達3.62平方公裡。長期以來,由於劇烈的水土流失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導致山體支離破碎,千溝萬壑,植物難以生長,金橋村成為典型的“江南戈壁”。當地人說,過去,連鳥都不肯來這裡做窩。
2017年起,於都縣圍繞“固好山上土、集淨山間水、提升山中林、保護山下田”的目標,採用“生態開發型、生態旅游型、生態修復型”等模式,投資1.78億元,對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貧瘠、泥沙下瀉、損害耕地、影響縣城飲水安全的崩崗區進行綜合治理。
於都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縣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圍繞建立生態和經濟兩翼齊飛的城市濱水后花園目標,因地制宜,探索崩崗區治理模式,目前已治理崩崗312座,治理面積1150畝,封山育林4255畝。修建了自行車道、游步道、木棧道、濕地、景觀亭等,昔日“江南戈壁”變成了鳥語花香、滿目青翠的濱水生態公園。
崩崗區得到有效治理后,金橋村稻田成片、綠樹成蔭、魚兒戲水,游客紛至沓來。村民王璟將2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裝修一新,開起了民宿,辦起了農家樂,生意紅火,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在金橋村,如今像王璟一樣吃上“生態飯”的村民有很多。走進“巧之味”農家樂,村民王家仁正在忙著洗菜、炒菜。50多歲的王家仁告訴記者,過去,金橋村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從他懂事起,村民就隻能靠外出務工維持生計。“每次一下大雨,泥石流就橫沖直撞,毀壞田地,損壞房屋。村子裡但凡有點路子的人,都遠走高飛了。現在好了,窮山惡水變成了青山綠水,鳥兒飛來了,游客涌來了,搬出去的村民又都搬回來啦!”王家仁樂呵呵地說。
於都縣還將生態公園融入文化旅游和體育元素,將其變成可以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主題公園。崩崗區變身生態公園后,省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訓練基地在此落戶。前不久,全國體校杯男子組足球賽在金橋村成功舉辦。
金橋村黨支部書記何書慧告訴記者,該村通過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整個生態鏈得到重建,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五美”鄉村示范點。(宋嘉華 記者 曹誠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