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廢山”之中掘“新礦”

——永新市場化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走筆

董文濤
2022年09月07日08:32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原來村子對面就是採石場,白天塵土飛揚,動靜大的時候,家裡窗戶上的玻璃都被震下來了。”9月2日,記者來到吉安市永新縣三灣鄉石口村,村民周森泉記憶中的採石場位於G356國道旁,距離三灣改編景區約17公裡。經過生態修復,曾經裸露的山體上生長出茂密的灌木叢,山腳下還建有紅色教育培訓基地,儼然一片綠意盎然的生態重構景觀帶。

  作為山區縣的永新,石料資源開採多年,廢棄礦山歷史遺留問題尤為凸顯。2019年以來,永新縣以三灣鄉石口村廢棄礦山為試點,探索廢棄礦山市場化治理模式,陸續將51處廢棄礦山及其他裸露山體納入治理范圍。俯瞰永新,昔日的生態“傷口”正逐步愈合,廢棄礦山修復后,該縣每年可實現固碳約6500噸,釋放氧氣約4700噸,產生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約6.5億元。

  政企合作 撬動社會資本投入

  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是包含土壤、植被、生物等多方面的系統性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多資本融合”的市場化治理理念,永新縣大膽嘗試,引進江西省地產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全域生態修復框架協議,發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讓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有了堅實的保障。

  位於永新縣煙閣鄉長富村的山體滑坡治理項目,從2020年7月開始動工,經過邊坡清淤、修建擋土牆、鋪設草皮等治理手段,原本土質鬆軟的山坡上已經種植了1500余棵井岡蜜柚樹苗,既穩固了水土,又恢復了林地的經濟價值。該項目技術總監符娜告訴記者,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企業負責規劃設計、工程建設和修復后土地的開發利用,政府則負責審核項目方案和監督工程質量,政企雙方各司其職、權責清晰,實現了雙贏。

  進行生態修復的同時,該縣不斷推進生態保護與鄉村旅游、農業產業發展等有機結合,將培育產業融入生態修復,串點成線、拉線成網,以“業”養“綠”,讓礦山重建由單純的植被恢復向新興產業轉變。

  長效治理 還原自然生長系統

  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景建景……針對復雜的修復環境,永新縣使用了“一礦一策”之計,綜合考慮地理位置、區位條件等情況,確定每座山體的治理類型,實施科學的修復方案。目前,全縣適宜修復為建設用地的治理面積50.76公頃,適宜修復為林地的治理面積31.83公頃,適宜修復為水田的治理面積3.45公頃,適宜修復為旱地的治理面積145.71公頃。

  修復過程中,該縣在遵循生態系統構建原理的基礎上,突破傳統技術,通過邊坡治理和生態重構工程,對各個項目開展生態環境系統性改善與修復,為治理點逐步還原出自然的生長系統。

  在龍田鄉楓裡沖採石場治理點,山坡接近垂直,且邊坡基本穩定,則通過分區域種植爬藤,結合撒播草種等修復工藝,逐步恢復廢棄礦山生態。在坳南鄉坳南村頁岩礦治理點,植被景觀破壞較嚴重,則通過人工清坡、生態圍穴等修復工藝,著重培育植物的自然生長能力。

  在大部分治理區域中,施工方還創新性採用了“北斗雲監測系統”,自動化實時監測土壤的沉降范圍,為設計施工及災害預警提供了科學依據。

  多點布局 全域推進提升改造

  2019年,啟動三灣鄉石口村採石場示范項目﹔2020年,啟動煙閣鄉長富村山體滑坡治理項目﹔2021年,啟動龍田鄉西江村裸露山體等14個治理點﹔2022年,啟動石橋鎮梅田洞石灰岩礦等14個治理點……得益於市場化運作模式和創新性修復技術,永新縣星羅棋布的51處生態修復點陸續得到規劃、部署和實施。

  多年開採的礦山要想重獲新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永新縣採用試點先行的辦法,分期分區逐步推進生態修復,構建全域生態修復的空間格局。

  三灣鄉石口村廢棄採石礦山作為該縣首個生態修復試點項目,經過兩年多的修復改造、觀察監測,不僅恢復了礦區生態系統,還依托臨近三灣改編景區的區位優勢,將挖掘紅色研學資源融入礦區景觀再造,最終實現了從“山體瘡疤”到文旅新景的蛻變。

  “石口村廢棄礦山改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今年7月,坳南鄉坳南村頁岩礦等8個礦山生態重構項目已完成初步驗收。還原綠水青山,再造金山銀山,煥然一新的礦山正逐步由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永新縣自然資源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子飛說。

  截至今年8月底,永新縣在51處生態修復點中,共治理水土流失253.32余畝、新增林地221.56余畝、盤活土地資源130.25余畝、恢復生態功能區362.78余畝。(記者 董文濤 通訊員 龍艷紅)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