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熱,折射生活新風尚

一輛單車,三兩好友,或穿越贛江兩岸舒緩身心,或馳騁郊野林間欣賞風景……近日,自行車這種流行於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交通工具再次“火”了。在南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騎行隊伍,並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受疫情影響,許多人被阻擋了出游的腳步,騎行,作為一項既傳統又新潮的運動,成為他們解鎖戶外運動、綠色低碳出行的新選擇,並引發新一輪消費熱潮。隨著騎行運動的持續升溫,如何為騎行愛好者提供更好的軟硬條件,如何推動這項運動行穩致遠?筆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騎行運動逐漸升溫
夜幕降臨,南昌市青山湖邊的老太婆平價店門前的綠道又熱鬧起來。一個個戴著頭盔、護目鏡,身穿騎行服的騎行愛好者“咻咻咻”地從店門口飛馳而過。店主黃奶奶說:“每天晚上都有一撥撥的人在這騎車。特別是5月份以后,騎車的人更多了,小店生意都跟著變好。”
今年35歲的劉聰有5年騎行經驗。他向記者介紹,青山湖環湖綠道一圈約10公裡,環境好,景色宜人,頗受騎行新人的歡迎。今年6月,他通過社交軟件加入南昌本地的一個騎行群。“每周會約上騎友騎上兩三次。”劉聰說,騎行的范圍主要在青山湖、五星墾殖場等地,有時候也會跨城騎行。“騎車慢慢成為一種習慣,幾天不騎就感覺生活少了點滋味。”
短短三個多月,他的騎行路程從平均每月100公裡增至400公裡,同時,他也感覺騎車的朋友越來越多了。“6月進群才30來人,現在漲到300多人。”
騎行愛好者周克強也有同樣的感受,5年前,他組建了一個騎行群。“以前每年新增人數不過百,今年開春以后,群友人數像坐火箭一樣,僅半年就新加入200多人。”周克強說。
社交軟件上,不少年輕人樂於分享騎行體驗。“來南昌騎車嗎?等你”“一起騎進青山湖的秋天”等圖文比比皆是。照片中,青年男女騎著自行車,在陽光、綠樹的映襯下,顯得活力十足,吸引了不少網友跟帖評論——“小‘菜腿’可以加入嗎”“下次一起”……不難看出,騎行正在從一種小部分人的專屬運動方式,演變為一種生活時尚。
激活消費市場
“老板,我上個月預訂的車到貨了嗎”“幫我換個輪組,再拿個水杯支架”……國慶假期,南昌之星摩天輪附近一家運動自行車門店生意繁忙。
“每天都有很多顧客來買裝備、保養、維修。”門店店長說,騎行熱度高漲,帶火了店裡的生意。“去年冬天的時候,幾天才能賣出一輛車,今年一開春,顧客突然多了起來,生意最好的時候每天能賣出四五輛。”現在店裡的公路車已全部賣空,但每天依舊會接到很多騎友求車的電話,為了滿足部分騎友的需求,他找了一些老騎友的閑置車輛放在店裡寄賣,但依舊滿足不了激增的消費需求。
比起銷售,某自行車品牌直營店的工作人員蒙皓文更關心拿貨。他告訴記者,現在店內隻剩兩輛入門款公路車在售,中高端自行車都需要預訂,至少要等3個月,稀缺車型要等1年以上。
受疫情影響,不少自行車品牌和零件廠家產能不足,部分車型的價格也水漲船高。蒙皓文介紹,今年3月,幾款自行車的出廠價格上漲數百元至千元不等,但騎友們依舊熱情不減。
線下門店一車難求,線上銷售也同樣火爆。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國慶長假前兩周,騎行運動品類成交額整體同比增長43%,其中,公路車和騎行服成交額分別增長255%和99%。
健康理念助力騎行“破圈”
“一邊鍛煉身體,一邊親近大自然的小長途騎行,對都市人來說是種減壓方式。”中秋假期,劉聰和幾名騎友從南昌出發,騎到100公裡外的寶峰寺,在大自然的擁抱裡度過一個別樣的假期。
作為一名騎行新手,蒙海霞感覺工作以后生活圈迅速縮小,很難認識新朋友。“現在隻要在群裡問一句‘今晚在哪騎’,就能收獲一段新路程,和幾個新朋友談天說地。”
比起旅游和社交,鄧雲龍則更看重騎行承載的健康生活理念。2010年,身高1.8米的鄧雲龍體重接近200斤,為了減肥,他主動把交通工具換成自行車,開始騎車上班。3年時間,體重減掉40斤,騎車上班這件事也堅持了下來。“騎行給我帶來了健康的身體和不服老的心態,現在隻要是溫度合適的晚上,我就會騎車去湖邊跑圈。”鄧雲龍說。
“騎行熱並非突發現象,近十年來一直在持續升溫。全省騎行步道的修建,官方騎行賽事的推動以及人們對健康綠色生活方式的追求,帶動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江西省自行車運動聯合會常務副主席陳祎煒說。
“說到底還是現代人的生活理念變了。”陳祎煒認為,騎行既滿足休閑旅游的需求,又契合綠色健康的生活理念,具備成為下一個爆款生活方式的潛質。
營造更友好的騎行環境
隨著騎行人數的增長,一種聲音也在騎行圈裡越來越響:能否建設更專業的長距離騎行綠道,打造騎行友好城市,帶動更多人參與這項運動?
多名騎行愛好者反映,南昌的騎行氛圍越來越好,多數道路的輔道配有自行車道,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綠道建設有點、有線、有面,但不成網,“斷頭”問題突出,影響騎行體驗﹔部分路段未設置騎行道,電動車逆行、汽車壓實線等情況時有出現,易產生安全隱患﹔有些人車分流的騎行道在設計上彎多路窄,隻適合休閑騎,難以滿足進階騎行愛好者的需求……
一名騎行愛好者告訴記者,目前部分民間自發組織的騎行活動缺乏明確的管理主體,一旦發生安全問題,容易引起矛盾糾紛。
“這項運動發展迅速,但相應的配套設施還沒那麼快跟上。”陳祎煒認為,目前騎行的行業標准基本完善,但要營造友好的騎行環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專家表示,呵護騎行熱情,需要城市在人性化服務上持續發力。城市交通系統要因勢利導,強化道路交通管理,完善騎行路線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同時,行業協會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通過規范化、標准化管理,扎緊騎行“安全繩”,結合當地特色舉辦賽事,帶動更多人加入騎行隊伍。
騎行熱度還會持續多久?陳祎煒認為,作為一種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騎行契合了當下“碳中和”的發展理念,未來可能會出現一種復古現象,像十年甚至二十年前一樣,騎行又成為備受推崇的出行方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