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積極融入工業強省戰略 全力建設新型工業強市

工業,是新余獨特的文化標識、鮮明的城市品格。
建設新型工業強市——這是省委、省政府根據新余市情作出的目標定位。近年來,新余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要求,以小市大格局大能量大發展大作為,錨定目標定位,對照一流、奮發進取,狠抓工業發展、做強工業經濟,推動鋼鐵轉型,搶佔鋰電風口,助力光伏重生,擁抱數字經濟,在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互動融合中做大能級。
積極融入工業強省戰略,全力建設新型工業城市。工小美的工業底色愈發亮麗,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今年1至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高出全省平均0.4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完成營業收入1273.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44.0億元,同比增長96.7%,增速連續18個月領跑全省。
數字背后的戰略定力,數字背后的改革創新,勾畫出“鋼城”干部群眾咬定工業“青山”不放鬆的奮斗印跡,彰顯著“鋼城”創業者勇攀高峰、爭創一流的鋼鐵意志。讓我們透過一組關鍵詞,來“聆聽”新余這座工業城市的發展強音。
關鍵詞:產業
錨定目標 扶產業育集群
今年8月,由新鋼集團牽頭實施的“高品質稀土鋼制造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順利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組會議驗收。“高品質稀土鋼制造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於2019年9月正式啟動,由新鋼集團聯合中科院金屬所等五家單位共同實施。3年來,新鋼集團與合作單位組建專家團隊開展持續攻關,成功掌握稀土鋼冶煉及連鑄關鍵工藝技術。
如今,新鋼集團已將稀土成功應用到模具鋼、耐磨鋼、容器鋼、橋梁鋼、海洋工程用鋼等8個中厚板產品的生產,並制定了相應生產工藝規程。建成了低氧高純稀土金屬制備示范線和高品質稀土鋼中厚板生產示范線,實現了稀土鋼產業化。
新余因鋼設市,如今鋼鐵產業在轉型升級之路上步履鏗鏘,產業集群在不斷壯大的同時,產業鏈條也在不斷延展。這些,都得益於新余市委、市政府清晰的戰略定位和堅定的發展定力。
近年來,新余堅定不移主攻工業,精准聚焦優勢產業,全力延鏈補鏈強鏈,壯大集群優勢,全力構建以鋼鐵和鋰電產業為主導的“2+4+N”產業體系。為壯大鋼鐵和鋰電兩大主導產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鋼鐵和鋰電產業鏈鏈長,制訂出台“支持新鋼30條”和“支持鋰電30條”,設立10億元鋼鐵產業發展基金、5000萬元鋰電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支持新鋼就是支持新余,支持新鋼勝過支持新余。”這是新余市委、市政府有力的誓言和鄭重的承諾。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鋼鐵、鋰電兩大主導產業快速發展,支柱作用日益明顯。鋼鐵產業龍頭新鋼公司,持續推進總投資超百億的升改工程,推動建設“數智新鋼”,年營業收入由356億元達1049億元,利稅從2億元增至72億元。鋰電產業龍頭贛鋒鋰業,建成全球單體最大氫氧化鋰生產基地,市值一度躍升至3165億元,榮登中國上市公司百強排行榜,今年營收有望突破350億元。
當前,新余正組建全省鋼鐵產業創新聯合體和鋰電產業創新聯合體,推動建設“數智新鋼”和贛鋒鋰業“智慧鋰電工廠”。1至8月,鋼鐵和鋰電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6%和160.4%,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48.4億元、288.5億元。其中,鋰電產業拉動全市規模工業增長12.3個百分點,貢獻率高達158.3%,凸顯主導產業“壓艙穩增”作用。
此外,新余深入實施光伏產業重振計劃,加快推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麻紡和制鞋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提質升級。
產業數字化,是推動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余深入推進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建成智慧工業雲平台、鋰電行業雲平台,加快建設帶鋼惠供應鏈+區塊鏈平台。目前,全市有國家兩化融合示范項目3個﹔兩化融合國家管理體系貫標認証企業44家,數量全省第二﹔至2020年,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18家﹔2022年通過省級評定公示的兩化融合示范企業19家,省級智能制造標杆企業8家﹔省級5G+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企業2家、示范工廠1家。
數字賦能,產業發展強勁。去年,新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高到94.1%、20.8%和24.5%。
關鍵詞:環境
對照先進 強服務優環境
今年4月初,受長三角部分地區疫情影響,物流運輸受阻,新余部分與長三角業務聯系緊密的企業受到較大沖擊。江西銘基高科有限公司在昆山市有兩家電子線、連接器等電子原材料供應商,因為運貨車輛無法出城,江西銘基高科有限公司已兩周未收到生產原材料,一時面臨停產困境。為保障企業正常生產,新余致函昆山市政府,商請協助為這兩家供應商向江西銘基高科有限公司運貨車輛發放通行証,准許運出原材料。最后,困難得到解決,保障了企業供應鏈穩定,確保了企業正常生產。
今年3月在分宜工業園成立的江西通瑞電池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該縣在項目引進過程中就提前介入,為企業加速項目落地審批進行全程代辦,使企業在75天之內就實現了試生產。同時,還為企業提供土地供應、廠房建設補貼以及廠房免租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近年來,新余市委、市政府不遺余力,對照先進全力優化營商環境,深入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為發揮工業產業特別是支柱產業“壓艙穩增”作用,新余先后出台營商環境三十條、應對疫情幫助中小企業紓困解難三十條、穩住經濟發展四十八條、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三十條等一攬子政策,強化政策供給,幫助企業紓困解難,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韌性。同時,編印發放《惠企政策匯編》,確保全部規上工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政策宣貫全覆蓋。
開展領導干部大走訪大調研活動,實施駐企特派員制度。今年,全市共派出450名特派員,聯系服務622家工業企業。全面兌現落實各類惠企政策,1至7月已減免稅費總額40.61億元。市政府定期舉辦“仙女湖夜話”,先后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新鋼聯席會、燃氣供應專題協調會,全力為企業紓困解難。推廣使用“企業家直通車”,企業可在平台上反映問題,建言獻策,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仙女湖夜話”。如今,“仙女湖夜話”成為新余政企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打造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營商品牌。自2018年9月啟動以來,新余市政府已舉辦“仙女湖夜話”38期,邀請了190余名企業家參加,收集問題455個,其中415個已解決或正在推進,40個因政策等客觀因素無法解決或暫未解決,問題辦結率91.2%。
新余不斷深化推廣“一照通辦”等全國、全省首創經驗,構建了“貼新辦”“容宜辦”“渝快辦”等新余營商環境品牌。特別是在全國首創“一照通辦”改革,發出營業執照超萬張,該做法被列為全省營商環境首個改革攻堅案例並全省推廣。在全省率先試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新模式、率先試點“政務大數據+普惠金融”、首創“商標+專利”混合質押新模式、首推“政銀合作”,贏得各方點贊。在2021年度營商環境評價中,新余市綜合排名全省第五,入選“中國地方政府效率百高市”榜單。
下一步,新余將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全力扶產業促增長,為全面建設“六個江西”作出新貢獻﹔聚焦“2+4+N”產業體系,按照“高大上、鏈群配”的思路,著力暢通產業循環,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推進產業提能升級﹔健全項目建設“一條龍”服務協調機制,全流程安排專人協助幫辦﹔同時,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打響“貼新辦”等政務服務品牌,為建設新型工業強市注入強大動能。
關鍵詞:項目
緊盯鏈條 攻項目強支撐
最近,新余高新區的江西贛鋒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萬噸高純鋰鹽項目點火試產,整個項目從開工到點火,隻用了不到10個月。同樣在新余高新區,今年以來,江西東鵬新材料3000噸電池級氟化鋰擴建項目、贛鋒循環科技年產1.2萬噸三元前驅體項目、江西中盛年產1萬噸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生產項目相繼投產。
來到贛鋒鋰業鋰鹽工廠,隻見氫氧化鋰產品正裝車發往世界各地。該公司成立贛鋒鋰電科技有限公司,去年贛鋒鋰電年產2GWh高容量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全面投產,贛鋒鋰電二期年產10GWh新型鋰電池項目實現4GWh鋰電池產線投產。去年12月,首批搭載贛鋒鋰電固態電池的東風E70電動汽車試車成功,並於今年初正式推向市場。
緊盯產業鏈,強攻大項目。近年來,新余高新區提出打造“中國儲能谷”戰略目標,明確鋰電產業為首位產業,先后出台支持鋰電首位產業發展“30條”,堅持強鏈壯鏈、增鏈補鏈,引進上下游項目,打造鋰電產業集群。目前,深圳長園集團控股的金鋰科技公司磷酸鐵鋰項目、稀美資源(廣東)有限公司的鉭鈮生產項目等一批重點在談項目即將落地。該區鋰鹽年產能達16.25萬噸,佔全球的17.8%、全國的22.3%,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乘用車鋰電池正極原料生產基地。
如今,在新余各產業園區、重點項目建設現場,處處熱火朝天、干勁十足:新鋼電弧爐升級易地改造項目順利開工,新鋼新材高牌號電工鋼項目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華峰特鋼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改造項目開始試生產,喆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年產1萬套物流行業自動化設備項目正在裝修廠房、安裝設備,江西通瑞電池有限公司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一期項目首條生產線正在試產……
新余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聚焦產業鏈招項目擴投資,深入推進“項目建設再提速”,開展項目大會戰。圍繞“2+4+N”產業體系,開展鏈條式、集群式招商,重點引進一批“四高”項目,“智慧+信創”、創京科技手機終端、新強新能源專用車、京東物流產業園等相繼落戶。全力加速重點項目開工建設、企業投產增效,抓好大唐新余二期擴建、袁河航道提升和新余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今年,新鋼公司、贛鋒鋰業分別實施新項目17個、7個,總投資均超百億元。
新余理順大抓項目的工作機制。市委落實辦重點調度含工業項目在內的60個項目,實行挂圖作戰,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單位、責任領導,實施動態銷號管理。強化項目調度幫扶,建立重點項目推進工作專班及政企“雙向挂職”機制,按照“要素跟著項目走”原則,著力解決困擾項目建設的堵點痛點卡點問題,推進項目建設提速。
聚焦產業鏈,馳而不息強攻項目,今年上半年,全市申報的9個“5020”項目,有7個項目屬於主要產業鏈項目。第一批市工業重點項目個數、投資總額、年度計劃投資額同比分別增長12%、32%、48%。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