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江西瑞昌市:開放再出發 奮進新時代

2022年11月23日08:21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一個個民生工程、一項項重點工程、一次次創新突破……新時代的偉大變革中,不同維度的獨特標識記錄下瑞昌的非凡十年。瑞昌寓意“祥瑞昌盛”,是華夏青銅之源、長江入贛門戶、省市工業強縣。

  十年奮進結碩果,奮發有為開新局。瑞昌市在省委、省政府和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齊心協力、砥礪前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三件大事,以昂揚的姿態和喜人的成績邁入全面小康。

  黃金十年、幸福十年、輝煌十年的瑞昌開放再出發、奮進新時代。

  瑞昌市2021年GDP突破300億元大關,達308.5億元,是2012年的2.8倍﹔完成財政總收入44.9億元,是2012年的2.7倍﹔七次榮獲全省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四次榮獲九江市縣域經濟現場推進活動第一名。瑞昌市在全省營商環境評價工作中,位列100個縣(市、區)第一,商事制度改革、土地集約利用雙雙獲評國務院通報表揚和政策激勵。

  工業強市 工業經濟實現大躍升

  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投產……去年12月29日,總投資20億元的康佳KKTV智能制造項目正式投產。該項目創造了“9個月崛起一座產業園”的奇跡,展現了“瑞昌速度”。今年10月13日,投資50億元的江西理鋒新材料項目簽約落戶瑞昌,再一次創造當天見面、當天簽約的“瑞昌效率”。

  走進瑞昌市華瑞縫紉線有限公司第四車間內,隻見這裡機器轟鳴,華瑞(中國)縫紉線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石磊說:“公司生產線內清梳聯、並條、粗紗、細紗、自絡、並線、倍捻等7道自動化工序同步上線運行,改人工操作為‘機器換人’的方式,實現60%的‘機器換人’,蹚出一條智能化設備助推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子。”生產線預計年生產滌綸縫紉線增加8000噸、年營業收入1.8億元,是全省紡織行業第一條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的紡紗生產線標杆企業。瑞昌市溢香農產品有限公司、中材科技(九江)有限公司同樣通過“生產換線”“設備換芯”,實現了“老樹發新芽”。

  十年來,瑞昌市新引進一批“5020”項目,全面開啟瑞昌市工業發展的“第三次創業”,著力構建“3+N”產業發展體系,規上工業營業收入由288億元增至722億元,年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中國建材集團、中國林業集團、康佳集團、飛利浦集團等知名企業紛紛落戶瑞昌。積極搶抓我省打造萬億元級京九電子信息產業帶戰略機遇,瑞昌市大力發展以LED為主體的電子信息產業,走出一條內陸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目前,瑞昌擁有上雲企業196家、數字經濟企業132家﹔建成200余萬平方米標准廠房,涵蓋科技園、智造小鎮、鑫豐配套產業園三個主要建設區域。瑞昌經開區獲批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成為九江首個邁入500億元級的省級工業園區。

  招商引資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先手棋、關鍵招。瑞昌市秉承開放理念、鉚足爭先意識,扎實開展“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三年行動,確保招商不斷鏈、項目不斷檔、發展不停步,通過“屏對屏”洽談,簽約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尤其是2022年,依托理文化工基礎原材料,該市新引進天際鋰電池產業園、理文鋰電池新材料等“5020”項目,找准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黃金賽道。

  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引進雲育智谷數字經濟產業園、愛魅科技元宇宙數字項目。未來三年,瑞昌工業營業年收入可超1000億元,稅收過億元企業達8至10家。

  開放引領 綜合實力實現大跨越

  金秋的長江瑞昌段公用碼頭,江上巨輪穿梭,陸上集卡往來,一派繁忙,勾勒出一幅幅壯闊圖景。瑞昌市公用碼頭所處位置江面寬闊,平均水深18.6米,前部平台有三座棧橋與主干道連接,是我省目前散貨吞吐量最大的內陸碼頭,是瑞昌和周邊地區散貨出口的唯一碼頭。

  瑞昌市始終堅持開放就是出路,在大開放、大提速中積蓄發展動能,連續四年獲評全省開放型經濟工作先進縣(市、區),瑞昌港區貨物吞吐量由1200萬噸躍升至4800萬噸,持續位居九江五大港區之首。

  前不久,瑞昌經開區與武穴市“兩型”社會建設循環經濟試驗區跨江產業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舉行。兩地將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支持、互利共贏”的原則,進一步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在政策互鑒、產業互補、產業鏈共建、園區協作等方面深度融合,積極探索項目共建、產業共育、利益共享的可行路徑,共同打造贛鄂跨江合作典范。推動“三省協同”“跨江合作”,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也是九江贏得更好位勢的重大機遇。為此,瑞昌市加快推動瑞武高速公路建設,謀劃推動瑞昌至武穴過江通道、瑞昌至九江高鐵新區快速路建設,通用機場啟動前期規劃設計,交通條件“四通八達”,區位優勢“四面逢源”﹔推進疏港鐵路建設,打造以港口為核心、以公鐵為紐帶的無縫銜接“集、疏、運”物流體系,構建公、鐵、水、空大物流樞紐港。

  十年耕耘,融進了瑞昌日新月異的每個細微變化中,也融進了居民們的贊美與自豪裡:“瑞昌交通越來越便利,城市越來越美了。”

  改革攻堅 營商環境實現大突破

  “放管服”改革成為省市典型,碼頭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省唯一入選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實現“不見面開標”和“遠程異地評標”,推出不動產登記業務“一鏈辦理、集成服務”﹔開辦企業壓縮到1天,最快隻需150分鐘……這一項項令人欣喜的成績,見証了瑞昌市營商環境的“破繭蝶變”。

  該市深入推進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該市先后榮獲全省“五型”政府建設示范縣(市、區)、優化營商環境“十佳”縣(市、區)﹔2019、2021年度全省營商環境評價工作中兩次位列100個縣(市、區)第一。

  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今年5月9日,總投資28億元的昕諾飛·凱耀照明產業園項目在該市智造小鎮開工,建成投產后將研發生產飛利浦照明系列產品,力爭2025年實現年銷售收入50億元。

  而晨豐科技項目則是瑞昌以鏈招商的代表。基於當地電子信息產業的集聚優勢和競爭優勢,該市圍繞LED產業鏈,招商引入浙江晨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項目總投資20億元,達產達標后,年產值突破10億元,利稅1.5億元。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紛紛落戶瑞昌,不僅是看中這片創業的熱土,更是看中其優質的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正是因為瑞昌打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有了真誠的服務和貼心的舉措,我們才更加堅定了發展信心。”這是筆者在採訪中聽到企業代表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江西瑞康技術有限公司是康佳集團旗下子公司,瑞昌康佳KKTV智能制造項目由該公司投資打造。“之所以選擇落戶瑞昌,是因為我們公司的業務板塊正從電子產品貿易向電子產品生產制造轉移,瑞昌的營商環境非常符合我們的需求。”該企業負責人柳偉說。

  柳偉介紹,對他們公司來說,物流和存貨周轉是關鍵。瑞昌不僅在物流方面給予資金補助,還在用地、建廠、貸款、招工以及配套服務方面給予了很大支持。“廠房建得又快又好,從打地基到投產僅用了9個月,而且設計規劃也十分科學,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項目為王,環境是金。為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務服務水平,致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近年來,該市相繼推行“馬上辦”“一窗受理、一鏈辦理”“‘放管服’改革向基層延伸”“高效模擬審批”“網上中介服務超市”等高含金量的改革舉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六化六辦”工作機制,在全省率先開通“贛服通”縣級分廳,持續推進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動企業辦事線上“一網通辦”。

  此外,該市建立企業“一對一”“一對多”常態化幫扶機制,精准對接企業需求,提供后續配套服務,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秉持“3+1”全生命周期服務理念,全面推行“首違不罰”“免申即享”“企業安靜日”等惠企措施,進一步擦亮了服務企業的金字招牌。

  優質的營商環境是企業生長的“沃土”。2022年1月至9月,瑞昌新登記市場主體47871戶,同比增長210.09%,市場活力充分涌動。今年,該市已正式簽約項目92個,簽約資金573.02億元,其中“100”項目1個、“50”項目3個、“20”項目6個,為發展趕超積蓄了強勁動能。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未來,瑞昌市將錨定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創建目標,大力踐行全生命周期服務理念,不斷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以更優營商環境助力高質量發展。

  協同推進 城鄉面貌實現大提升

  一座城市十年的變化,往往超出人們的記憶。“以前臟亂差,如今美如畫。這些年小區變化太大了,看著開心,住著更舒心。”瑞昌老舊小區代表之一廣場花園小區,經過綠化美化等改造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小區老住戶黃治忠感嘆不已。

  十年來,瑞昌市堅持協同推進,城鄉面貌實現大提升。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1平方公裡增至37.2平方公裡,城鎮化率由43.0%增至61.8%。該市建成南環路、北環路等環形通道,城市外環全面貫通,打通市府東路等“斷頭路”,形成“十縱七橫”的城市交通格局﹔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對17個老舊小區實施改造,啟動城隍廟區域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工程,留住城市記憶﹔實施北環渠、賽湖渠等10余個重點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海綿城市。搶抓九江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契機,依托長江四大家魚國家級種質資源優勢,全力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農業產業發展迅速,溢香農產品公司獲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鄉一園”實現涉農鄉鎮全覆蓋。瑞昌市獲評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國村庄清潔行動先進縣、全省“四好農村路”示范縣。

  綠色發展 生態環境實現大升級

  大江逶迤,芳草長堤。長江入贛第一站,便是瑞昌,境內擁有19.5公裡長江岸線。走上梁公堤舉目遠眺,江水浩蕩,江堤蜿蜒。水草、蘆葦、綠樹、江堤,四條層次分明的綠色保護帶由江岸向陸地漸次展開。

  號角嘹亮,樂章激揚。瑞昌市堅決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要求,森林覆蓋率由60.9%提高至63.5%,城鄉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率達100%。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5平方米,綠地率達41.3%,超過國家園林城市標准﹔高標准打造長江“最美岸線”升級版,19.5公裡長江岸線成為最美風景線﹔深入推進河(湖)長制、林長制,加快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實施封山育林,瑞昌市的山更青、水更綠、空氣更清新﹔在省內首個完成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任務,淨礦出讓經驗做法獲兩任自然資源部部長肯定性批示並全國推廣。

  非凡十年,見証巨變。站在瑞昌市天嗣山公園上俯瞰,山脈綠意蔥蘢,滿目蒼翠盡收眼底。難以想象,這裡曾是洋雞山金礦廢棄的礦區。經過近幾年綜合治理,昔日荒蕪廢棄的礦山如今披上“綠衣”,游步道、運動場等一應俱全,成為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的網紅打卡地。

  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實現大改善

  十年來,瑞昌市始終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全市農村特別是經濟薄弱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脫貧攻堅決戰決勝,19個貧困村順利摘帽,3164戶9293人全部脫貧,連續五年榮獲九江市脫貧攻堅先進縣(市、區)稱號。

  “我今年60歲了,平時就在村裡做事,每月除有工資外,還有村裡給脫貧戶的‘分紅’,加上土地租金和地力補貼,一年下來增收有兩萬多塊錢。”瑞昌市范鎮高泉村低保戶溫興周說,現在生活變得有盼頭了。

  瑞昌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干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該市新建9所中小學校、29所公辦幼兒園,新增778個養老床位、903個醫療床位、4.3萬個停車車位﹔2022年3名學子考入北大,本科上線率達44.8%,其中錄取“985”“211”學校282人﹔國家級改革試點醫共體建設穩步推進,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得到有效緩解。該市扎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推進居民小區基層治理改革,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獲評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典范城市、全國信訪“三無”縣(市、區)、全省食品安全治理示范縣。

  十年櫛風沐雨,十載踔厲奮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瑞昌市廣大干部群眾信心十足、斗志百倍,將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堅持“開放引領、綠色示范、工業強市、實干爭先”的發展思路,加壓奮進、加力趕超,全力在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中作貢獻。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