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人民日報看江西

藏糧於地,讓更多農田變良田(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本報記者 常 欽
2022年11月25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目前,全國秋糧收獲進入掃尾階段,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豐收背后,各地在種業創新、耕地支撐、結構調整等方面有哪些生動的實踐?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下一步,如何全方位穩固大國糧倉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從本期開始,我們推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編 者

  織牢耕地保護網,全力守好“飯碗田”

  “田長就是鄉親們‘飯碗田’的守護人。”一早,祝中良穿著紅馬甲開始巡田。他是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高粱坪村黨支部書記,也是一名村級田長,巡田護耕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赫山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王瑜介紹,今年以來,區裡建立區、鄉、村、組(網絡)四級耕地保護田長制管理體系,將58.8萬畝耕地保護底線目標和52.2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落到實處。

  高粱坪村有5608畝耕地,一個人怎麼看得過來?“我有科技好幫手,精准又及時,太可靠了!”祝中良拿出手機打開“益碼管田”APP介紹,每天巡田,隻要發現哪個田塊出了問題,拍照上傳,就能快速啟動線索處置程序。

  耕地保護監管網越織越密。王瑜說,區裡結合衛星遙感監測、高塔視頻監控、無人機巡查等手段,耕地保護實現了“實時監測、實時跟蹤、實時查處”。今年夏天,為應對高溫干旱,赫山區各級“田長”奔忙在60萬畝稻田,調度灌溉、巡田護耕,守護希望的田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相關負責人介紹,10年來,我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劃定並守住了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基礎。特別是近兩年來,耕地減少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去年全國耕地總量實現淨增加。

  各地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化成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的堅決行動。強化制度保障,層層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耕地的責任﹔嚴格實行耕地佔補平衡,26個省份推行“田長制”等耕地保護新模式﹔建設智能化耕地監測監管機制……一系列“長牙齒”的硬措施,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江蘇省建湖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孫育軍介紹,2019年開始,縣裡探索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為糧食豐收提供堅實支撐。“土地綜合整治實惠多,規模經營,訂單種植,每畝比去年多收150斤,純收益在800元以上。”高作鎮種田大戶馬以勤說。

  “原來的荒地、零散地塊得到了利用,可以連片種庄稼。”高作鎮黨委書記唐城說,通過綜合整治,全鎮新增耕地3000多畝,今年新增糧食產量1050萬斤以上。

  “保障糧食安全,大家都有責任,必須堅定挑穩重農抓糧的擔子。”建湖縣委書記祁從峰表示,下一步,將以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建設更多高產穩產的“噸糧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全面提升質量,讓每寸耕地都成為豐收沃土

  耕地保護既要保數量,也要提質量。東北地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4,保護黑土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從大肥大藥到吃‘營養餐’,黑土地油光鬆軟,糧食增產一成多。”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廣隆村田間,玉米已收獲完畢,天雨機械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叢百元滿面春風地說,“今年我們邊收割玉米,邊把秸稈粉碎深翻還田,增加有機質,蓄水又保墒,為來年豐收打下了好基礎。”

  作為吉林省首批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縣之一,榆樹市全域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廣隆村建起水肥一體化設施,覆蓋1.5萬畝黑土地,精准施水施肥,節水、節肥、增產效果明顯。“糧食產量穩步提高,收益持續增加,鄉親們保護黑土地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叢百元說。

  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今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組織開展黑土耕地調查,嚴格用途管制,進一步加強黑土耕地保護。

  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要推動黑土地保護法全面有效貫徹實施,堅持不懈地保護好黑土地,更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8300萬畝,超額完成年度計劃面積。“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完成1億畝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黑土耕地質量明顯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鹼地也要改良利用。在山東省東營市,越來越多的鹽鹼地變成了豐產田。“今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玉米畝產1000多斤,豆子畝產200多斤,又是一個豐收年。大豆固氮,來年小麥產量還能往上躥。”東營區黃河路街道萬泉村種植大戶閆小平喜滋滋地說,“鹽鹼地改良后,鹽鹼少了,今年種糧收益增加了兩成。”

  “通過節水控鹽、改良培肥、生態保育,中度鹽鹼地變為輕度鹽鹼地,中低產田變成了中高產田。”黃河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曲建仿說,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科技創新,鹽鹼地上“長”出了小麥、大豆、藜麥等多種高產好品種。

  為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今年東營市在鹽鹼地上擴種了10萬畝大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達到34萬畝。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必須全面提升耕地質量。”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周衛說,我國人多地少,必須加強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實施耕地質量保護提升行動,開展綜合治理和改造提升,瞄准短板弱項發力,讓每寸耕地都成為豐收沃土。

  穩步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糧食高產穩產更有底氣

  “今年種了60畝優質水稻,畝產1300斤,比往年高了200斤,市場收購價每斤1.42元,收入能超過10萬元,今年的豐收真是來之不易。”談起秋糧收成,江西省永豐縣八江鄉高家村種糧大戶高康新很是感慨。

  原來,今年夏天,永豐縣持續出現高溫干旱少雨天氣,一度影響農作物生長。“及時澆水施肥,落細管護措施,加上高標准農田給力,終於追回了產量。”高康新回憶。

  高康新能抗旱奪豐收,多虧了高標准農田護航。近年來,八江鄉先后爭取項目建設資金近7000萬元,對2萬余畝農田進行了高標准建設,“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高標准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而且,土壤墒情、田間氣象、病虫害等都能監測,種糧更有底氣。”高康新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這個真是振奮人心!”永豐縣高標准農田建設辦公室高級農藝師張林錢說,下一步將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讓更多農田變良田,同時做好建后管護,健全“縣負總責、鄉鎮監管、村為主體”的管護體制,打通管護“最后一公裡”,為端牢“中國飯碗”提供堅實支撐。

  “今年我種了43畝玉米,畝產1440斤,這季玉米能收入4萬多元。”豐收的喜悅寫在河南省封丘縣北辛庄村農民劉福印的臉上。談到豐收秘訣,他打開了話匣子:“高標准農田田塊相連,農機敞開跑﹔溝渠相通,黃河水直接流到地裡﹔硬化路修到田邊,路邊井、電、渠配套完善。就這條件,一季千斤、一年噸糧沒得跑。”話語間劉福印底氣十足。

  “建好高標准農田,真正實現了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封丘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穆勝文介紹,全縣共建成高標准農田122萬畝,農業生產條件和綜合生產能力有效提升,加上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推廣,項目區糧食畝均增產200公斤以上,“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縣,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穩步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讓更多農田變成‘高產田’。”穆勝文說。

  到今年底,全國將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穩住了高標准農田,就能穩住國家糧食產能的大頭。”周衛說,耕地保數量、提質量,建設高標准農田是個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農田必須是良田,要求我們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確保糧食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責編:羅娜、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