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鷹潭開“海綿”藥方治城市病

2023年05月16日08:2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鷹潭海綿城市建設成效初顯。 記者 蔡穎輝攝

  初夏時節,鷹潭市信江新區龍潭湖公園草色蔥蘢,波光瀲灩,宛如鑲嵌在城市的碧玉。“臭水溝變成了景觀河,咱們可以舒舒服服出門遛彎了。”5月14日傍晚,家住龍潭湖附近的吳大媽和老伴慢悠悠地沿河散步。隨著中國鐵工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的鷹潭市信江新區廠網河湖園一體化海綿城市建設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項目落地實施,越來越多的鷹潭百姓享受到了海綿城市建設帶來的生態紅利。

  城市河湖自主“吐納”

  據了解,由於鷹潭市部分基建老化,城市規劃更迭,管網破漏、錯接混接破壞了水體環境,內澇、溢流挑戰著人水和諧,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尤為迫切。

  中國鐵工投資集團以“藍灰綠”系統協同發力為工作思路,統籌實施藍色系統的水系連通及河湖生態修復工程、灰色系統的雨污管網修復及提質增效工程、綠色系統的源頭海綿化改造工程,實現“洪水不侵城、澇水不淹路、雨水不進廠、污水不入河”建設願景。

  “我們在河湖水系連通的基礎上,深入貫徹海綿城市理念,系統構建‘源頭-過程-末端’海綿體系,通過植入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生態植草溝、下凹式綠地搭建末端水生態系統,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呼吸吐納’。”中國鐵工投資集團旗下中鐵市政環境建設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介紹。

  龍潭湖治理之前,周邊生活污水直排入湖,湖水受到嚴重污染。據龍潭湖邊的小區居民反映,一到夏天蚊子特別多,不時還會散發惡臭,連窗戶也不敢開。改造工程啟動后,項目建設團隊採取改造截污管道、挖掘湖岸淤泥、優化湖泊空間、栽植沉水挺水植物等措施逐步恢復湖泊生態,並翻新、增設沿湖步道、親子樂園等公園設施。經過水生態治理后,龍潭湖形成了物種多樣,功能完善,景觀優美的濕地生態環境,顯著增強了公園雨洪管理能力,恢復了河湖吐納蓄積的自然功能。龍潭湖公園也蛻變為集生態、文化、休閑、健身於一體的城市“后花園”,成為居民飯后散步、親水近綠的好去所。

  在玉清路的彩色人行步道兩旁,植物品種豐富,顏色層次分明,並用杉木樁和鵝卵石組成獨特景觀,一步一景、渾然天成。在綠道兩旁還設置了過水通道和植草溝,引導雨水自然流入進行滲透、蓄存、過濾、淨化,可以有效減少雨水徑流污染,提高雨水資源轉化利用率。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將改造29條這樣的道路,一條條城市綠道,讓城市融入自然,讓居民上下班通勤就能賞花賞景,幸福滿滿。

  城市應對洪澇有“韌性”

  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鷹潭信江新區廠網河湖園一體化海綿城市建設PPP項目以海綿城市建設為統領,按照“多元治水、生態親水、智慧管水”的系統思路,依托鷹潭自身湖庫水系和生態基底,連接廠網河湖園,生態修復6條河道、7個湖泊,海綿化改造36個居民小區、20個公共建筑區域(學校、市民廣場等場所),為鷹潭海綿城市建設植入“生態綠芯”。

  隨著民悅家園海綿化微改造工程完成,小區環境也隨之煥然一新。民悅家園改造沒有大修大拆,而是採取“微”更新理念,通過增設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綠色屋頂等設施,用細節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適度,把一個老舊小區改造為綠色低碳、節水排污的示范小區。

  “信江新區、鷹東、鷹西三大片區14條主要河道水系全部連通,天然水域面積提升達10.2%,城區水體岸線生態化率達86%。”鷹潭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督查科科長鄭煒介紹,項目結合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加快實現智慧排水、雨量監測、管網堵塞在線監測等智能化海綿管控。

  近年來,通過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鷹潭城市防洪排澇能力、非常規水資源利用能力顯著提升,內澇積水點、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城市內澇防治標准達到20年一遇,城市防洪總體達到50年一遇,年雨水資源利用量210.21萬噸、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8%,海綿型社區、公園、道路、水系已初具規模化和系統化。

  5月5日,鷹潭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財政部聯合開展的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估中,獲評最高等級A檔,進入全國前列,海綿城市建設成效初顯。( 記者 蔡穎輝)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