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江西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救災救助能力(金台視線·關注防災減災(下))

本報記者 史一棋
2023年05月22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自然災害管理體系不斷優化,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明顯增強,救災救助能力顯著提升。但也應看到,面對復雜嚴峻的自然災害形勢,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仍存在弱項和短板。

專家和讀者表示,應在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現代化、防治能力現代化上多下功夫,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以新技術應用筑牢防災減災科技支撐,提升基層綜合減災能力,健全機制,補齊短板,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多元化探索,將科技力量注入防災減災工作

隱患在哪裡?這一直是全國自然災害防治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以往對洪澇災害隱患點‘家底’掌握不夠精准,直到發生險情或災情,基層報告了,才知道哪裡出了事。現在不一樣了。”江西南昌市西湖區應急管理局局長胡瑋說,利用“天網”衛星系統、積水監測感知系統,形成區域自然災害風險“一張圖”,實時掌握各風險點情況,可通過應急指揮調度平台向各受災點的應急救援隊發布指令,“不用被動等待基層報告即可實現動態顯示、實時預警、迅速處置。”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離不開科技支撐。近年來,各地在實踐中探索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遙感、移動通信等新技術應用,不斷將科技力量注入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

在天津,安全生產防控網監測預警系統接入全市上千家危化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視頻感知數據,實時感知百余家重大危險源企業的8000多項液位、壓力、溫度等信息﹔在山東,非煤礦山監測預警系統實時匯聚200余家企業全員全過程風險管控等信息,企業安全生產用電監測分析系統使精准識別高危企業異常用電行為成為可能。

科技對地質災害的預警防范所發揮作用最為顯著。“不少地方雖然初步建立起地質災害風險防控體系,但面對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地形條件復雜、植被覆蓋度高且分層現象嚴重的現狀,地質災害遙感調查工作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謝維挺表示,應統籌衛星、航空等多種遙感數據資源,利用高分辨率光學遙感、激光雷達等技術手段,著力解決植被密度大、水汽干擾等問題,以得出更高分辨率的數據,提高地質災害識別與監測預警能力。

“城市發展建設時,應時刻繃緊防災減災這根弦,加強對氣象環境、資源能源、防災減災等工作的評估與規劃。”胡瑋建議,要進一步攻克和掌握相關領域的核心技術,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准,“在與自然災害的賽跑中,能快一秒是一秒,力爭跑在前面。”

多舉措支持,提升基層災害信息員綜合素質

4月3日晚,湖北大冶市羅家橋街道突發暴雨和強風。這天,正好輪到羅家橋街道大林山村災害信息員胡新兵值班。

巡查到濱湖小區時,胡新兵發現小區一坡體部分樹木歪斜,坡面出現發裂沉降,而坡下不遠處就有一棟7層高的居民樓。

胡新兵迅速向當地應急管理部門報告,應急管理部門要求立即疏散群眾,並在周圍設立警戒線,安排專人巡查。

次日凌晨1時許,突發暴雨將房屋旁的土坡部分沖垮,土石被直接沖入居民樓一層的房屋內。幸虧疏散及時,住在一層的兩位老人早已轉移安置到子女家中,躲過一劫。

胡新兵是我國100余萬名災害信息員中的一員。“建設災害信息員隊伍,旨在構建覆蓋全國的災情信息統計報送網絡,為各地各部門搶險救援決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撐,最大限度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應急管理部救災和物資保障司副司長來紅州表示,我國目前已構建起覆蓋全國的省、市、縣、鄉、村五級災害信息員體系,每個村(社區)至少有1名災害信息員,多災易災地區實現多人輪換值守。

隊伍建設好,保障要跟上。“基層災害信息員數量多、流動快,培訓銜接工作必須到位,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我們通過開展多種業務培訓,提高災害信息員隊伍素質。”浙江湖州市南潯高新區應急管理站站長顧勤偉說,站內每年選派知識層次較高、穩定從事災情信息管理工作的災害信息員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類培訓,並將本地災害信息員培訓納入有關考核考評,要求每年定期舉辦鄉鎮、村級災害信息員培訓,確保“培訓一人,合格一人”。

不過,一些地方的災害信息報送工作還面臨制度規范不健全不完善、災情報告不及時、報送數據不准確等問題。甘肅武威市讀者王繼樂表示,應急管理部門開展災害信息員相關工作需要對接民政、農業農村等多個部門單位,協調調度難度大,上下溝通不暢,建議不斷完善鄉鎮應急管理機構,在人員調配、力量組織方面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同時配備一定數量的在編工作人員,保持人員相對穩定,強化人員隊伍日常管理。

多方面協同,實現防災減災救災共治共管

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離不開群眾參與。“應盡可能推動政府層面、社會各界、個人家庭同心同向行動,真正實現防災減災救災共治共管。”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張勝軍說。

張勝軍認為,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仍有待增強,“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缺少系統培訓,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尚未牢固樹立。公眾風險防范和自救互救技能低,全社會共同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氛圍不夠濃厚。社會應急力量快速發展需進一步加強規范引導。”

安徽肥西縣桃花鎮通過督促各社區建立組織,制定社區綜合減災規章制度、災害風險定期排查制度,同時制定社區應急預案,組織應急演練和防災減災科普活動等,強化對社區的幫助指導。

“居民應急處置和自救互救能力明顯提高。”桃花鎮柏堰社區黨委委員徐波對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給社區帶來的變化感受深切。有一次,域內堰湖山庄小區某住戶家洗衣機因故障起火,附近居民發現后立即與物業聯系,攜帶滅火器上門處置,在消防部門抵達前就成功將火扑滅。“居民安全意識增強后,參與社區安全治理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徐波說。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推動共治共管是發展所趨。張勝軍建議,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行業標准,完善統籌協調和信息對接平台,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綜合風險調查、隱患排查治理、應急救援、救災捐贈、生活救助、恢復重建、心理疏導等工作。此外,也應更好發揮保險的作用,推進完善農業保險、居民住房災害保險、商業財產保險、火災公眾責任險等制度。

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個人家庭該如何應對?“不少家庭備有各種類型的應急包。但調查顯示,多數家庭對此不以為意,覺得包裡唯一有用的就是創可貼。”防災科技學院應急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月巧對記者說,建議每個家庭按照當地推出的“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進行准備,“遇到火災、地震等災害時,要科學規劃好逃生路線,掌握一定逃生技巧,努力將個人和家庭的損失降到最低。”

“應對每個災害案例進行認真剖析,使之成為教育公眾自救互救的教材。”上海市楊浦區讀者劉彥建議,災害過后,要對災害的成因、過程和救災情況等逐一進行剖析,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用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教育公眾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學會自救互救,有效應對各種災害。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