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支部引領 答好鄉村振興“考卷”
《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開篇提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弘揚“支部建在連上”光榮傳統。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突出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三灣改編發生地,永新縣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堅持圍繞黨建抓發展、抓好黨建促發展,著力強堡壘、聚賢能、優治理、興產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永新答卷。
強堡壘、育頭雁,筑牢鄉村振興“橋頭堡”
三灣改編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黨指揮槍”的原則,革命實踐充分証明,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永新縣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以“三化三爭”暨“雙強雙提雙規范”主題活動為抓手,全面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打造鄉村振興堅強堡壘。一是抓陣地、強基礎。基層陣地是增強黨組織戰斗力、凝聚力的重要平台和載體。我們緊扣基層黨建“三化”建設,多方整合資金1100余萬元,實施農村黨建提升工程,規范化提升158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科學設置“二室一牌一欄一園地”以及便民服務站、綜治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功能性服務室,基層組織陣地不斷完善夯實。二是抓隊伍、強筋骨。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實績納入考察重要內容,選優配強鄉鎮干部隊伍,鄉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平均年齡36.4歲,具有基層一線工作經歷的干部佔比超98%﹔選好村級組織帶頭人,一批講政治、有情懷、年富力強、敢闖敢干的致富能人充實到村“兩委”班子,開展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鄉村振興“擂台比武”,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書記能力素質,鄉村振興“一線指揮部”和“前沿作戰部”結構更優、功能更強。三是抓作風、強效能。嚴抓干部作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推進“干部在狀態、工作勇爭先”作風提升,開展“揭榜挂帥、攻堅提速”行動,以優良作風保障工作落地落實。嚴管日常紀律,狠抓會風會紀、工作紀律,開展“吃空餉”等人事紀律問題整治,組織處理“躺平式”科級干部10人。嚴格建章立制,謀劃出台改作風、提效能、優環境“1+9”規范性文件,建立項目建設、工作調度、督查落實等一系列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
聚賢能、優服務,搭好鄉村振興“智力庫”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針對鄉村人才供求矛盾日益凸顯,永新縣堅持黨管人才,巧借外力、完善機制,著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鄉村人才隊伍,以人才振興賦能鄉村振興。一是傾心引才。立足本地產業和發展實際,從各行各業多渠道發現人才、挖掘人才。推行“書記領題、重點攻堅”模式,落實縣鄉村三級干部聯系服務人才制度,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加強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對接,與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及溫州龍灣區共建“人才飛地”“科創飛地”,西南大學在永新建立蠶桑產業專家工作站,推動人才交流合作走深走實。抓好人才政策集成創新和兌現落實,去年以來,剛性、柔性引進各類優秀人才650余名,鼓勵引導一批在外人才返鄉創新創業,輻射帶動了農戶共同增收致富。二是悉心育才。通過因材施教,幫助人才克服“水土不服”,迅速適應、融入鄉村振興舞台。建強用好鄉村振興學院、青年人才黨支部、直播電商人才培訓基地等載體,整合提升現有的孵化器、創業園等平台,打造工業園區“雙創”基地,引進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實施鄉土人才培育工程,圍繞農業實用技術、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主題,加強對農業科技人才、技術推廣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涌現出“田教授”“土專家”120余人。三是精心用才。堅持“好鋼用在刀刃上”,根據人才專業領域、成長經歷、服務志願等,結合鄉村發展實際需求實行雙向選擇,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探索“崗編適度分離、縣引鄉管村用”模式,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招錄鄉鎮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力度,打破編制壁壘和身份界限,推行農村發展顧問聘任制,鼓勵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讓事業激勵人才、人才成就事業。
優治理、建機制,營造鄉村振興“好生態”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永新縣發揮黨建引領和群眾主體作用,大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治理,持續深化“十戶聯心”網格化管理等紅色治理模式,構建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格局。一是織密管理網格。構建“縣委——鄉鎮(街道)黨委——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六級組織架構,落實縣鄉村三級書記抓網格工作責任,建立網格黨支部(黨小組)816個,選優配強網格長603名、黨員中心戶2144名,推動資源力量下沉,實現“一網統攬、服務到家”,8個村級網格獲評2022年度全市優秀網格。二是完善響應體系。構建“縣——鄉鎮——村(社區)——網格”四級平急結合指揮響應體系,按照“平時服務、急時下沉”原則,將機關干部、黨員、鄉賢、志願者等3300余人,編為網格輔助員﹔整合“天網”“雪亮工程”等數字資源,抓好平急轉換能力建設和力量儲備,實現四級指揮響應全域覆蓋、全程可控。三是提高服務效能。設立黨員“吉先鋒”崗,推行黨員積分制管理,及時收集梳理群眾急難愁盼事項清單,實施群眾點單、黨組織派單、黨員接單、群眾評單“四單”服務,運用新媒體宣傳惠民政策、解析辦事流程,打造“用心辦”服務品牌﹔創新“黨建+紅色調解”工作法,推動矛盾糾紛就地有效化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興產業、幫致富,鑄強鄉村振興“新引擎”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永新縣推行支部建在產業項目上,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步伐。一是打造紅色文旅品牌。重點打好三灣牌,挖掘用好永新紅色資源優勢,推進紅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探索聯建模式,將全縣12個紅色名村串點成線、以線擴體,組建紅色名村黨建聯盟。加快推進三灣景區整體改造提升,開工建設三灣至井岡山旅游快速通道,修繕提升了一批舊址故居,精心打造了“龍源口大捷—煙閣黃竹嶺賀子珍故居—才豐誓詞廣場—曲白院下景區”等精品旅游線路,整合資源發展紅色培訓、研學拓展、生態康養、特色民宿、體驗消費等文旅業態,走出了一條“紅綠古”深度融合發展之路。二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著力優化資金投向,培育優強經營主體,堅持以市場、效益、可持續為導向,穩步發展糧油產業,提質發展“果蔬茶桑油”等特色產業,涌現出三灣紅薯干、曲白黃桃、九陂村艾葉等一批特色產業鄉村﹔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融入“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把“永新珍好”等“兩品一標”納入合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慶豐農業井岡蜜柚列入粵港澳“菜籃子”工程。三是提升聯農帶富能力。通過典型引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行“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產業黨支部109個,培育農業龍頭企業22家、農民合作社603個、家庭農場553家,帶動農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全縣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超15萬元,實現村集體、經營主體、農戶“三方得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