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瓷细细品——电视剧《景德镇》观后

齐美煜

2020年03月19日07:43  来源:江西日报
 

  近日,30集电视连续剧《景德镇》热播。该剧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载体,以明朝初年景德镇大窑头张天三及其父兄、同行烧窑制瓷的传奇故事为文本,生动呈现了景德镇瓷器从元代青花到明代制瓷多元发展的历史,描绘了一幅幅制瓷工匠弘扬传统、海纳百川、创新革新的人物群像。拨开浓重的历史烟云,无言的瓷语淋漓释放蓬勃的生命力。通看全剧,观众对景德镇有了更深的认识。她不仅是一个以瓷器闻名的地名,更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伴随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抽象的文化符号慢慢变得具体化:让土与火衍生传奇的能工巧匠、生生不息传承而创新的工匠精神……

  1 读瓷

  初看剧名,本以为青花瓷肯定是主角,但事实并非如此。该剧很具知识性,呈现了青花瓷和其他种类瓷器百花争妍的景象。从景德镇窑头们欢迎“瓷痴”、朝廷大员潘道兴的晚宴中,可一窥大概。

  从张秀瓶口中得知,宋金以来享誉天下的五大窑口,分别是汝窑、定窑、官窑、哥窑、钧窑。此外,河北有磁州窑、河南有登封窑、陕西有耀州窑、山西有介休窑、山东有淄博窑、江西有吉州窑、浙江有越窑、福建有建窑、广东有潮州窑、广西有藤县窑、湖南有衡山窑等。

  在男主角张天三的讲述中,观众们知道了“张天一”“张天二”“张天三”三兄弟名字背后的瓷器故事,因为浙江的哥窑、弟窑的创建者叫“章生一”“章生二”。大窑头张泽昌为儿子取名如此,则是希望三兄弟的制瓷技艺超过哥窑、弟窑的创建者。此外,东晋人赵慨,因在福建、浙江、江西做过官,退隐之后还虚心地向当地窑工学习,博采众长,这才被世人尊为景德镇瓷器师祖。

  瓷之色也被赋予浪漫主义想象。比如,潘景荣带着丫鬟小红来到高岭山寻找红釉石。途中,她给小红讲述了红釉瓷凄美的传说——“美人祭”:从前,有个皇帝无意间打碎了一只绝世红玉酒杯,他便命令大臣们去找一只一模一样的过来。其中,有位大臣来到景德镇,看到这里瓷工烧出来的瓷器像玉石一样洁白晶莹,他便下令让瓷工们烧一只一模一样的红玉酒杯。瓷工们烧了一窑又一窑,都失败了。大臣下了最后命令,如果在限期内烧不出,就将瓷工们全部处死。瓷工梅师傅的女儿梅英为了让大家免受惩罚,独自去高岭山上寻找红釉石,不幸身亡。后来,梅师傅发现,女儿躺过的地方被鲜血浸透,变成了红艳艳的石头,这就是红釉石。有了红釉石,红玉酒杯也就烧制成功了。

  从瓷的种类到瓷的传说,瓷的故事是该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这一个个类似百科式的故事,见证了瓷器不只是一件器物,更倾注了制瓷者的心血和智慧;瓷器是有灵魂的,从中可感受苍茫,也可体会细微。

  2 品人

  “上釉如做人。最后出来的色彩是否绚烂,取决于你赋予它多少灵性和精魂。”“烧精瓷是立身根本,读诗书乃景德之源。”……剧作独辟蹊径,将制瓷技艺与锻造品格联系起来,瓷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品瓷的过程,就是品人。

  张天三,特立独行、思想超前。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景德镇,都视他为另类。他遵循母亲遗训“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用8年时间游历,掌握了各地烧窑制瓷的手艺。他坚定地认为,景德镇只有礼邀天下人才,广揽能工巧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瓷都。为了说服刘伯温向朱元璋谏言缓建御窑厂,张天三提出“放眼量,纳贤才,缓建厂”的九字方略。只有缓建,天下各窑口才能拼尽全力,烧制更好的瓷器;只有缓建,景德镇人才不会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张天三的雄才大略让有着“大明王朝第一谋臣”的刘伯温对他刮目相看。岁月从来不会亏负付出,最后雄心满满的他不仅实现了让景德镇成为大瓷都的梦想,更让景瓷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定瓷传人胡老九,行为怪异、视瓷如命。“瓷器乃天下人共用。让我为皇家效力,去做个御用瓷人。胡某受不了那个约束,更不愿意侍候。”胡老九、张天三,他们的想法与那个年代格格不入。虽有“瓷皇”美誉,但他并未因名利蒙蔽内心,即使面对朱元璋,他也不卑不亢,拒绝下跪。他的制瓷格局并非囿于一隅,而是天下。这从他到景德镇后,决定公开教授定瓷的烧制技艺就可以看出。就连临终之际,他的遗愿都是希望瓷器远赴海外,让世人知晓,陶瓷是中华独创,不是所谓的用蛋壳和贝壳做成的。

  张泽昌,刻板固执、孤傲守旧。作为景德镇大窑头、张家第一代人,张泽昌对景瓷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青花瓷当为天下第一。张泽昌和张天三的“非典型性”父子关系,如同他们所呈现的性格一样,在破与立中寻求平衡。比如,张泽昌后来被张天三的真才实学和博大胸怀打动,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景德镇唯有海纳百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守旧之人一旦打破固有的条框,其产生的影响足以让人震撼。这也是后来张泽昌为什么诚心邀请胡老九来景德镇制瓷,为什么甘心让出大窑头的位置,为什么决心支持张天三打破千年镇规的原因。

  除了他们,严谨真诚的鉴古大师颜步一、不畏权贵的仿古高手周丹泉、坚韧不拔的赵玉茹等人物,在紧凑的剧情中,各自演绎着生活的悲欢,让人印象深刻。尽管他们性情迥异,但各自的故事却始终围绕瓷器展开,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言行举止,瓷元素深缀其中。

  3 古今

  虽说这部剧虚构了明代的故事,但对于观众来说,却很真实,真实到可以触摸到每一个人物的脉搏,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风起云涌。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许多情节,还观照了现实,给人以启示。

  当下,说起景德镇,众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道,“这是一个可以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首个文化旅游类试验区,肩负着为我国陶瓷及其他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创经验、探新路的重任。这对景德镇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而一座有人情味的城市,才能把人才留住。诚如剧中的张天三虚怀若谷、广揽人才。在他看来,景德镇只有创新技艺,才能在天下窑口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才。对人才,张天三倾注了百分百的诚意,尊重礼遇胡老九就是个鲜明的例证。小到修建四合院,大到理念的契合,一番相处下来,张天三及张家人让远离故土的胡老九在景德镇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胡老九后来和张天三结为异姓兄弟,为景德镇的陶瓷大业竭尽全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外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有3万多人成为“景漂”,其中来自国外的“洋景漂”有5000多人。相信用心用诚打动人才、温暖人才,这座陶瓷之城与世界对话的步履将会愈加铿锵有力!

  另外,剧中制瓷人对匠心的执着与敬畏也值得当下的文艺工作者学习。通看全剧,有三个场景在笔者脑海里萦绕不绝:一是景德镇制瓷人恪守的规矩,柴窑烧出来的细件大作,凡是有瑕疵的都必须当面砸毁,任何人都不能隐匿不砸;二是张天一烧制五尺见方的白釉红彩云龙纹大盘,几经失败,无颜面对父老乡亲,纵身跳进烈火熊熊的窑口;三是景德镇对各地能工巧匠敞开怀抱,在制瓷技术上突破创新。

  瓷由心生,如镜子般,真实反映制瓷人的内心。任时光流转,唯匠心永恒。凭借着无数制瓷人孜孜不倦地创新和传承,景德镇这座千年古镇始终焕发青春活力。我们应当学习古人的胸怀和智慧,将这份珍贵加以延续。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