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新貌新生活

——一个少数民族移民村的小康之路

2020年09月23日06:29  来源:江西日报
 

姑娘们穿上传统的凤凰装跳起竹竿舞,汉子们抬起花轿表演婚庆民俗……9月17日,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里人流如梭,为期4天的畲族民俗文化节正在热闹上演,四方宾客在这里逛畲集、观畲技、品畲茶,感受着这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穿过牌楼走进绿意盎然的新月畲族村,一排排青瓦白墙井然有序,民居上的古朴雕窗和寓意“幸福吉祥”的外墙彩绘让人眼前一亮,“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一个个响亮的招牌令人瞩目。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和各项惠民政策的扶持下,新月人发展富民产业、传承民族文化,把一个闭塞落后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建设成富裕、文明的小康样板村。

传承“五老愚公”精神

荒山里建起小康村

新月畲族村位于赣闽边界、武夷山脉北麓,居民全部是来自浙江的“两江”(指新安江、富春江)水库移民及后裔。走进村口的村史馆,一幅幅历史图片和一件件斑驳的文物,记载了移民先辈的奋斗史,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几十年前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棚里佬,棚里佬,红薯当年糕,辣椒作油炒,火盆是棉袄……”这首早年的民谣,描写的正是当地移民先辈们的艰苦岁月。1968年起,来自浙江的畲族移民陆续落户资溪县一个名叫大草湾的地方,白手起家建设家园。

“最开始住的都是茅草棚,夏天漏雨冬天结冰。”说起新月村的发展史,今年86岁的兰美香最有发言权。移民们到达资溪后,除了居住条件简陋,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耕地不足、口粮不够。当时的大草湾,河滩纵横、荒草丛生,可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先期抵达这里的移民不等不靠,他们拧成一股绳,发扬主人翁精神,纷纷扛起锄头改河开荒。在雷竹富、蓝金良、蓝朝富、雷长金、雷长根5名老人的带领下,他们用3年多时间硬是将村口弯曲的小河拉直、改道,利用原有河床及周边河滩造田60多亩,终于解决了新月人的吃饭问题。这五人也因此被尊称为“五老愚公”,其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代的新月后人。

兰美香回忆说,当时日子虽然过得苦,但是村民们互帮互助,村里搞建设全村人齐上阵,村干部始终保持团结,一任接着一任干。1973年,兰美香家拿到了下拨的移民补贴,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建起了一栋俗称“干打垒”的土坯房,终于告别了“棚里佬”的生活。

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给新月畲族村造成了重大损失,全村数百亩苗木被淹,七成民居受灾。然而,灾害并没有击垮不屈不挠的新月人,苗木死了就补种,房子倒了再重新规划建设。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新月畲族村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建设了新村,家家户户都告别土坯房住进了砖瓦房,村容村貌因此有了一个新飞跃。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新月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口建起了“高大上”的民族风情牌楼,平坦的休闲小径铺到了家门口,竹木凉亭供村民休闲;连接县城的旅游公路竣工,开车15分钟就可以进城;自来水接进了村,天然气管道也即将入户……一个生态、美丽、宜居的新月畲族村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带头人敢想敢干

苗木业富了全村人

“咱们村能有今天,多亏了兰代表!”说起新月畲族村的新面貌,村民们纷纷为致富领头人——全国人大代表兰念瑛点赞。

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很多地方兴起苗木果树产业,一些回乡探亲的新月村民也会顺手带几颗树苗回来贩卖。兰念瑛发现了这个商机,便拿出积蓄到浙江学习技术,再回资溪发展苗木种植产业。吃苦耐劳的她,不但辛勤培育苗木,还骑着自行车跑遍资溪各地销售果苗。创业第二年,她就将种植面积扩大至4亩,当年出苗16万株,获纯利1万多元,成为全村首个“万元户”。

1995年,新月畲族村成立后,兰念瑛先后成为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然而,当时的新月虽然有部分村民依靠苗木赚了钱,但大部分人仍然以务农为生,全村人均纯收入仅800元。“要想甩掉穷帽子,就不能再让大家守着自家薄田过日子。”兰念瑛下定决心,要带动全村人都走苗木致富之路。她带头向村民们传授苗木栽培技术,村干部与村民结成帮扶对子,出资金、传技术帮助村民搞好苗木生产,引导广大村民做起“绿色”文章。

当时,国家推出退耕还林政策,发现市场机遇的兰念瑛动员村民培育造林苗。为给大家吃下“定心丸”,兰念瑛挨家挨户与50户村民签下苗木种植合同,村民以苗木入股,销售风险由兰念瑛承担。2000年,村里组建了资溪县新月苗木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运作。当年,随着市场行情看涨苗木脱销,全村总计分红达200多万元。产业最兴旺时,新月畲族村的苗木基地面积达1000多亩,年产值突破400万元,“新月苗木”逐渐成为我省苗木市场的知名品牌。

苗木种植敲开了新月村的“致富门”,如今当地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楼房,九成农户有小汽车。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7万元。

民俗文化成金字招牌

旅游业前景可期

苗木产业让新月人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饱和,部分村民收入有所减少,青年人也因此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如果村里没有培育发展好新的富民产业,新月未来将面临“空心化”的危险。面对挑战,新月人放弃了户户搞苗木的做法,在部分大种植户引进彩色树种和珍贵花卉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深挖畲族文化特色,走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独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是新月发展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一年一度的畲族民俗文化节更已成为资溪县的文化品牌。几十年来,每到农历八月初一,当地村民就会以祭祀、庙会等形式纪念先人,并逐渐吸引周边乡镇居民前来参与。为保护这一传统特色文化,2015年开始,资溪县将这一传统民间活动打造升级为畲族民俗文化节,成为我省首个大规模的畲族文化节庆活动。

近年来,资溪县积极探索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给新月畲族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新机遇。从2016年起,该县通过整合各类惠民资金,投入上千万元在新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政府出钱给村民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建成了山哈广场、环村旅游公路等项目,充分展现畲族图腾、祭祀、农耕历史文化。同时,积极整理畲族歌舞、服饰、饮食等民俗文化元素,建起了民俗表演厅、畲寨农庄等文化传承景点,成立了以村民为主体的文艺表演队、青年山歌队。

为了进一步给村集体增收,该村结合畲族传统做法和现代工艺,打造红曲酒、桂花酒、畲族三鲜粽、畲白茶等特色旅游产品,探索“党建+村级集体经济+旅游”发展模式,实行“产销分离、全民参与”模式,进一步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拓宽强村富农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让新月找到了第二把富民“金钥匙”,很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民俗文化节期间,穿着民族服装的贫困户兰启贵忙着打竹竿、抬花轿,每天有150元收入。2013年,长年在外务工的他因病返乡后,村里安排他担任生态护林员,同时还在村表演队兼职,去年他的年收入已达2万余元。30岁的焦芳鑫是留守本地的年青一代,今年他花20多万元将自家住房改造成颇具民族特色的民宿,民俗文化节期间所有客房都被预订一空。最近,他还注册成立了旅游产品公司,准备打造电商品牌带动村民致富。

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如今旅游业已经超过苗木业,成为新月畲族村的主导产业。2018年,资溪县以新月畲族村为核心打造的“真相乡村旅游带”被评为省5A级乡村旅游点。去年,新月畲族村接待游客从3年前的4000人次增长到50万人次。

“搞旅游要有耐心看长远,再过个两三年,新月肯定又要大变样了。”在民俗文化节结束时,村支书兰秀林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记者 朱 华)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