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市湘東區農村有端午節吃咸鴨蛋的風俗,而排上鎮橋頭村民在腌制咸鴨蛋上有一絕。眼下,端午臨近,在該村的咸鴨蛋生產車間,周正祥等幾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正忙著洗鴨蛋、調黃泥、密封腌制。復產以來,周正祥在車間務工有40余天了,賺了3200余元,還有入股分紅1000余元。
“按目前生產進度,端午節前產量可以超過20萬枚。”橋頭村第一書記巫文萍介紹,去年4月,村裡成立咸鴨蛋加工廠,帶動貧困戶就業,並將11戶貧困戶吸納入股。今年初,村“兩委”計劃年生產量20萬枚,預計產值40萬元,產生利潤10萬余元。
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為鞏固脫貧成果,湘東區出台《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提出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採取“政府+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共同投資和管理的運作模式,打造區、鄉鎮、村三級產業扶貧基地,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將財政涉農資金的投資收益設立“區扶貧基金”統籌分配,鄉鎮和村級集體投資收益用於貧困戶二次分配﹔同時,為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產業扶貧,規定對參與扶貧並產生扶貧效果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項目申報、產業化資金獎勵等方面給予扶持。
5月21日,在湘東區白竺鄉上村村的孺牛農業合作社,笑聲鼎沸,村民們正在地裡點播大豆種子。二月扯大蒜,三月整田埂,四月種水稻,五月種大豆……今年開春以來,上村村的村民就沒有閑過,貧困戶的收入大幅增加。
為給貧困戶帶來穩定收入,在鄉政府的引導下,去年上村村集體與90后“新農人”何葉鳳合資成立孺牛合作社,以水稻和蔬菜生產、加工、倉儲為一體,把白竺鄉30戶兜底貧困戶吸納為合作社成員,吸納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基地務工。
“一天工作7個小時,可拿到100元工錢。”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曾慶文說。有了扶貧基地后,天天可見收入,之前存在等靠要思想的曾慶文變得樂於農田勞作。看到曾慶文的勤奮,何葉鳳又邀請他兼任基地倉管員,管理冷庫、烘干機等設備,每月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
貧困戶陳述奎上有80多歲的母親生活不能自理,下有6歲的小孩需要照顧,自己又有高血壓等慢性病,既不能外出務工,也不宜干重體力活,但有豐富的田間管理經驗。今年初,他與孺牛合作社簽訂90畝的水稻承包管理協議,按照管理一季水稻生產獲得每畝160元的酬勞,他在5個月的田間管理期間能收益約1.5萬元。“工作時間不受約束,又不耽誤照顧家人,還能養點雞鴨,增加些收入。”陳述奎說。
把貧困戶“定”在產業鏈條上,湘東區形成茶葉、冰糖柚、獼猴桃、優質稻、小龍蝦、咸鴨蛋、腐竹等一大批農業特色扶貧產業群,培育有扶貧帶動功能的新型經營主體61個,帶動35個村,其中貧困村6個,帶動貧困戶265戶。到2019年底,該區6個省定貧困村已全部脫貧退出。(朱煥榮 記者 劉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