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充滿年代感的傳統墾區到生態時尚的旅游景區

鯉魚洲的華麗轉身

2021年01月13日08:00  來源:江西日報
 

“離白鶴最近的地方”,這是南昌高新區鯉魚洲居民向游客介紹家鄉的全新開場白。目前,南昌高新區白鶴小鎮一期項目正在推進。這一新的規劃將為鯉魚洲帶來怎樣的變化?“原本充滿‘年代感’的鯉魚洲即將迎來一場‘跨年代’的改變。”原五星墾殖場一位老場長發出這樣的感慨。

千畝藕田引來2800隻白鶴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眼下,正值候鳥遷飛和集群越冬時節,鯉魚洲的淺灘沙岸上飛鳥翔集、鳴聲陣陣。“來到這裡我才發現‘長槍大炮’都派不上用場,這裡確實可以說是‘離白鶴最近的地方’。”一位來自武漢的攝影師對記者說。

鯉魚洲位於南昌高新區東北部,東臨鄱陽湖,是贛江和撫河下游一處面積達55平方公裡的洲灘。2020年10月下旬以來,這裡的千畝藕田吸引了約2800隻白鶴來此棲息覓食,還不斷引來黑臉琵鷺、白臉琵鷺、綠頭鴨、反嘴鷸、鶴鷸等鸻鷸類候鳥,候鳥數量創歷年之最。

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是鯉魚洲冬候鳥觀賞期,5月至9月則是夏候鳥觀賞期。今年元旦小長假期間,有不少市民攜全家乘坐免費接駁車來此觀鳥。“我們在去年11月21日開通了觀鳥季周末和節假日旅客換乘車輛,引導市民游客統一乘坐擺渡車前往觀鳥區域,避免私家車對候鳥的驚擾。”南昌高新區鯉魚洲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說。

72歲的市民涂相桂則選擇騎行抵達這裡。近日,他和老友從南昌縣八一鄉出發,騎行5個小時到達紅旗聯圩鯉魚洲段。沿贛江南支025縣道一路前行,鄱湖堤岸、香樟隧道、濕地鬆路、水杉大道……在他看來,每一條線路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此外,鯉魚洲新規劃了22.5公裡大循環線路和18.4公裡小循環線路,這兩條生態綠道將打造南昌近郊和鄱陽湖畔最美的田園馬拉鬆賽道和自行車賽道。“我年輕時在這裡挑過大堤,近幾年變化好大,這次來發現路上相當好騎了,一路都有導視牌,在路上就感受到了白鶴小鎮的氛圍。”涂相桂說。

傳統墾區化身生態景區

“這裡有全國最大的‘五七干校’舊址(清華大學江西試驗農場舊址、北京大學江西分校舊址),這裡也是離白鶴最近的地方,這樣的資源疊加是不可復制的。”南昌高新區鯉魚洲管理處文化館負責人楊衛兵如數家珍般說道。

走進鯉魚洲,仿佛走進了一場“年代秀”。你也許很難想象,上世紀50年代以前的鯉魚洲只是鄱陽湖邊的一片灘涂,隨后經歷了圍墾造田到成熟農墾企業的發展,今天這裡依然保留了糧食種植、水產養殖等傳統主業。

觀鳥周、採摘季、知青返鄉行……以農業為底色的墾區鯉魚洲走起旅游路線純屬“無心插柳”。當地旅游現狀以自發、散亂為主,配套設施尚不完善。如何塑造持續吸引白鶴的生態韌性,如何串聯起豐富散亂的空間資源,促進墾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些都成為南昌高新區謀劃鯉魚洲全域旅游思考的問題。

2020年8月22日,南昌高新區鯉魚洲白鶴小鎮概念規劃項目完成全球招標,規劃“一核一軸兩帶四區多節點”空間布局,實施范圍覆蓋鯉魚洲全境。其中,“一核”為五星場部活力服務核﹔“一軸”為聯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科創智慧發展軸﹔“兩帶”為濱湖觀鳥生態帶、濱水休閑活力帶﹔“四區”則是生態觀光區、人文體驗與科普研學區、智慧與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區、門戶展示與科創智谷區等﹔“多節點”則包括天子河休閑節點等。

南昌高新區白鶴小鎮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00億元。作為南昌“跨江臨湖、攬山入城”舉措的重要著力點,該項目建設聚焦生態安全、生境豐富、空間多樣、文化多元,將以保護候鳥棲息地、賦予場地新功能、提升區域新活力的思路,打造鄱陽湖畔人鶴雙棲生態和諧共生示范區、都市近郊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示范區、國有農場改革與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實現鯉魚洲湖、水、田、村協調共生和人、鳥、居、業永續發展。

目前,一期項目已完成白鶴保護小區主入口建設,改造提升了3座觀鳥屋、4座攝影棚,對大小循環線路沿線進行了瀝青攤鋪、植物護坡、杆線下地、標線施劃等風貌整治,設置了6處觀景台和4座驛站,新建一處停車場並添置公共座椅、自行車架、分類垃圾箱等城市家具。

此外,千鶴文化村民宿、接待中心、科普館主體及屋面施工已完成,正在進行內部裝修等。該項目在啟動前將白鶴保護小區300畝藕塘擴大至1050畝,種植蓮藕約35萬公斤,這些年初栽種的蓮藕已成為候鳥越冬的美食。未來,南昌高新區還將通過策劃白鶴小鎮全年節慶活動,全方位推介鯉魚洲四季之美。(舒 雯 記者 陳 璋)

(責編:毛思遠、邱燁)